文/陈沁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现在有多少大城市?
城市规模等级,向来是中国城市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例如,年提出的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年以来,要求全面取消Ⅱ型大城市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放宽Ⅰ型大城市的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很显然,超大、特大城市的管控最为严格,对外来人口来说,超特大城市的落户肯定更难。但也有一些城市,规模并不大,但也想实行严格的管理*策,例如珠海曾经想实施“积分落户”*策,但因为城区人口规模不大,被上级*府叫停(年,《关于珠海市停止执行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策的通知》)。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直接影响到普通人的利益。
那么,哪些城市是超大、特大、Ⅰ型和Ⅱ型大城市?
中国现行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依据是国务院在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该标准将城市按城区的常住人口划分为五档七类。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其中,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50万以上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但最近二十年,统计部门并没有公布过各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而住建部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虽然提供了各城市的“城区人口”数据,但其在统计指标解释定义“城区(县城)人口”为“划定城区(县城)范围内的户籍人口数,按公安部门的统计为准填报”,这和“城区常住人口”的口径并不一致。从具体数值上看,很多城市的“城区人口”数据,又远远超过该城市的户籍人口,例如其统计的年北京城区人口为.4万人,但《北京统计年鉴》里,年北京的户籍人口为.8万人。
从道理上讲,统计“城区常住人口”,最权威的数据无疑应该是统计局做的普查数据,统计局每年会公布“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能准确地识别“城区”,人口普查又覆盖了所有的人口,可以准确识别全部的常住人口。
因此,直到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完成,年,《求是》杂志根据七普数据发布了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名单:我国超大城市7个,特大城市14个。这是中国近20年以来首次最权威的超大、特大城市的名单。
那么,除了这21个超大、特大城市以外,中国的其它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哪些?
《求是》杂志并未提及。而新近出版的《中国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下称“七普分县数据”)则为更多的城市规模划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以往不同,这份七普分县数据提供了“城区人口”指标,并覆盖了全部的个城市。
按照行*口径的话,中国的城市可分为三类:直辖市、地级市(包括省会、计划单列市和普通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县级市虽然是县级单位,但也是一个城市,拥有城区(县下属区划有街道,而普通的县下面为乡和镇)。根据七普分县数据,中国有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个普通地级市以及个县级市,共计个城市。
我们把以上这个城市,按照国务院年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再分类,可以看到:中国现今共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84个大城市(其中14个Ⅰ型大城市、70个Ⅱ型大城市)、个中等城市、个小城市(其中个Ⅰ型小城市、个Ⅱ型小城市)。具体如下表所示:
汇总来看,中国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规模为5.75亿人,占中国人口的41%。而中国21个超特大城市和个超特大和大城市的城区人口分别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9%和26.4%。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全部大城市(共计个)的名单,包括21个超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分别给出了该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等级和城市类型。(我们在附表中,还给出了全部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名单。)
该名单信息内涵丰富,需要花很大的篇幅进行解读(读者如有有趣的解读也可在评论区留言)。在此我们仅试列几条:
第一,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分布,与城市的行*等级高度相关。总的来说,城市的行*等级越高,城市规模等级越高。计划单列市的城市规模等级与其所属的省会城市基本相当。珠三角的东莞、佛山、中山和长三角的苏锡常是普通地级市中最强的存在,超越了中西部的多数省会,是经济强省的体现。
第二,城市的总常住人口和城区常住人口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京沪两地,城区人口也仅占总人口的8成,重庆只有5成,苏州更是只有3成。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城市各区县之间没有绵延成片,所以城区覆盖到的人口很少。例如从城乡区划上看,重庆更像是一个省份,而不是直辖市,过去十年,重庆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县建区,但人口的聚集程度仍在远低于京津沪穗深。
另一方面,也是行*管理体制的问题,苏州的城市化率水平比较高,内部绵延成片的情况也相对不错,但苏州下属的强县太多,包括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和原来的吴江(年撤市建区),例如昆山和常熟在县级市城区人口排名中位列第1、第8。这种局面使得苏州虽然全市人口接近1万,但连特大城市都算不上。
第三,尽管城区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最准确的指标,但城区人口这一指标依然无法准确衡量城市的真实规模。我们仍然以苏州为例,苏州市下属的苏州工业园区,其行*区划代码为,末2位的7X表示该地区为经济开发区(而不是城区),现行城乡分类标准,开发区内的城乡类型主要以镇区和农村为主,因此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公用设施尽管与苏州市区连接且一体化,并且有大量的CBD,但依然不被计入城区。否则苏州以1万的总人口,因下属县级市太多挤不进超大城市,但还是可以成为特大城市的。
相反,我们来看杭州市,杭州曾经下属几个强县,如萧山、富阳、余杭,也有过几个开发区,如滨江、钱塘,但杭州先后将萧山市、富阳市、余杭市撤县建区,将其变为杭州市辖区。杭州的滨江、钱塘开发区(高新区)设立以后,在孕育成熟以后,都及时的转为市区,这些开发区也都变成市区。
所以杭州市的总人口为万左右,少于苏州;杭州全市的城市化率为83.3%与苏州(81.7%)相当,但杭州的城区人口有万,是特大城区,而苏州不到万,只有杭州的一半。差别就在于苏州没有将县级市变成市区,也没有及时将苏州工业园区变成市辖区。
这也意味着,我们仅用城区人口来衡量城市的人口量级,需要谨慎。
江苏号称“苏大强”,下属的市县自主性很强,省无法集中地市的资源做大一个省会,地市也无法集中区县资源搞大市区,一方面形成了“散装省”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驱动地方经济向上发展的动力,未必是坏事。
第四,东部经济大省中,大城市全面开花。承接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强省,都是强市遍地开花,江苏、山东、广东分别有11个、10个和10个大城市。江浙不仅地级市强,下属的县级市也很强,全国城区人口规模前10的县级市里,浙江有5个,江苏有3个。
相比之下,河南、四川虽然是人口大省,每个地级市人口规模也很庞大,但分别只有3个大城市。这些省份之所以有能力将地级市的人口集中到省会城市,能做成一两个特大超大城市,但这些省份并不是经济强省,缺乏与省会竞争的地级市,使得该省区的经济相对疲弱,无法与东部强省竞争。
各省城市规模的具体分布可以见下表中各省的表现。
你所在城市怎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所在城市不在大城市名单中,那么可以在下面的附表里寻找具体数据)
▍附表:中小型城市分类明细表
附表:城区人口万以下城市分类明细表,按照城区人口数量降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