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宓铭芳记者何丽娜
本次仁和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医共体全体职工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放弃休假,共同战疫。
3月9日,余杭三院医共体派出名医务人员奔赴仁和街道,通宵作业。
3月10日,余杭三院医共体派出名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其中93位点位长都是刚结束通宵采样任务的医务人员。
3月11日,截止发稿前,余杭三院医共体已派出名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其中65位医务人员已经在一线坚守两天一夜。
原本平凡,又无比强大。他们是疫情阴霾下,那道希望的光;他们守护着这座城,温暖着这座城。
再次出征
为家而战
“来,阿姨,嘴巴张开点,很快就好的……”阮红芳说着一口仁和当地话,跟队员们走村入户上门给居民采集核酸。
阮红芳是余杭三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曾多次支援余杭区五常、闲林街道以及富阳区等疫情一线核酸采样。
抗疫经验非常丰富的她,且又是仁和本地人,便第一时间加入核酸采样队伍。
通宵的核酸采样任务,医院已是清晨,阮红芳显得有些疲惫。匆匆地休息了一下,阮红芳又上了“战场”,这次的任务是做好点位长职责。阮红芳说,“为家乡而战,我义无反顾!”
临危受命
对镜整衣装
3月9日19点不到,两个孩子的母亲王丹,接到一个电话后,便把孩子托付给了公公婆婆,匆匆离开了家。
原来,她是余杭三院消化内科的护士,着急出门是为了前往仁和街道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晚20点多,王丹已经抵达核酸采样现场。没有穿衣镜的路边,王丹借着车玻璃的倒影整理自己的防护服。
尽管是临危受命,有多次抗疫经验的王丹沉着冷静,顺利完成了封闭区核酸采样工作。之后作为核酸采样点的点位长,坚守到次日凌晨6点。短暂休息了3个多小时后,她又一次前往仁和街道踏上战疫之路。
早起的闹钟响起
我们没闭眼
3月9日,余杭三院瓶窑分院接到总院通知后紧急集结20人赴仁和街道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
夜晚气温回落,他们顶着寒冷熬夜迅速完成核酸采样任务。
因为他们知道,早一分钟完成,就早一分钟出结果,疫情就能更快得到控制。
奋战一整晚,将近凌晨6点才回家。这其中很多人在办公室短暂休息1小时候左右便又投入新的一天的工作。
2天2夜时间,瓶窑分院已累计派出60名医务人员奔赴仁和街道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很多人一天一夜没合眼,默默与时间赛跑。
在这60人中,其中50人为女性,占了83.3%。平时,她们和我们一样,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疫情来临的时候,她们是保护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大白。
父母身体都不好
她竟说走就走
项庆萍是余杭三院瓶窑分院公共健康部的副科长,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一次疫情防控紧急任务,她总是冲锋在前。最近,项庆萍的父亲因病刚出院后,67岁的母亲又因肺炎住院治疗,她医院之间。
3月9日晚,当她接到需要立即赴仁和街道开展核酸采样的工作任务,她安排好科室人员二话不说便赶到单位集合。
路上,她调侃道:这年头,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大行,说走就走的采核酸还是可以的!
当晚,她担任瓶窑分院当天核酸采样队组长,工作至次日天明才回家,短暂休息后,带着布满红血丝的双眼和沙哑的喉咙,又投入新的工作中去。
星光不问赶路人
一家四口团聚不易
听说披星戴月的人很美,可不是吗!
体检科的张娴就是瓶窑分院披星戴月参加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中的一员。
她的先生郑医院的内科医生,于去年7月赴四川稻城开展医疗对口支援,至今年3月6日结束任务回杭。
一家四口好不容易团聚,3月9日晚,杭州再发疫情,张娴和她刚到家3天的先生都第一时间报名紧急支援仁和街道核酸采样。她的先生郑建亮于3月9日晚第一批奔赴仁和采样,次日8:00多才返回家中。
而这时,张娴已在单位上班。次日凌晨5点20,天还没亮,张娴又出发了。两夫妻不是早出,就是晚归,家里两个小孩都交给了父母照看。期待疫情赶快过去,可以真正一家团聚。
兄弟单位
径山来了
3月10日8:40,径山分院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支援良渚分院日常工作。
原来此次仁和疫情,抽调了大部分良渚分院医护人员前往仁和参与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导致良渚分院多个岗位出现了人员缺口情况,影响日常工作。
“径山收到,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径山分院应急梯队30名成员立即响应,火速集结!而前一夜他们也因收到随时待命前往仁和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而彻夜未眠。
可此时,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带着满腔热血、带着与病*抗争到底的决心,奔赴各个点位。其中22人前往良渚分院协助完成检验、新冠疫苗接种、预检、重点人员采核酸等相关工作,另8人赴仁和学校采样点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兄弟单位在一线奋战,我们协助日常工作也是分内之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