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骆炳浩通讯员章勋浩
7月22日下午,“富阳蚕桑展示馆”开馆。这也是继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人淼阅览室、“田家英率中央调查组在富阳”史料陈列室、农耕文化馆之后,东洲街道陆家浦村农民陆人淼自费创办的第五个展馆。
“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这首诗描绘的场景,正是在江浙地区绵延数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的真实写照。三国时,蚕桑业已成为富阳的农业主业之一,并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达到顶峰。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东洲出产的平面茧蚕丝纸上题词:“彩绸飘千古银丝绕五洲”,表明富阳的蚕丝纸技术走在全国前列,蚕桑文化业闪耀在世界的舞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一产业近年来已逐渐萎缩并有消亡的趋势,但其辉煌的过往和曾经产生的巨大作用仍值得记取。”为此,陆人淼从3年前就开始收集相关史料和物件,并着手建设这个展馆,以蚕桑这个“小切口”反映时代变迁。
陆人淼说,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富阳风貌》刊载了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在湖北襄阳地区,每逢清明,蚕农都要祭请蚕神,这位蚕神一身清朝官员打扮,就是富阳人周凯。
周凯出生于清乾隆年间,出生地是现在的富阳城区倪家弄,进士及第,为官清廉。清嘉庆年间,他赴任襄阳知府,看到当地农民十分贫困,就派人回家采购桑树,又从家乡富阳请了有蚕桑经验的农民前往襄阳教给当地农民,自己还写下了《种桑说》三篇,劝当地农民种植蚕桑,增加收入,后来襄阳种蚕桑,丝绸作坊星罗棋布。
这个故事并非只是民间传说,在正史上也有记载,说明富阳蚕桑业在清代十分发达。清光绪《富阳县志》载:“富春虽濒江,民不以鱼盐为业,男力耕女勤蚕织。”富阳民间素有土法缫丝传统,手工缫丝技艺土法现已列入区级非遗名录。
为寻找富阳的蚕茧纸,陆人淼前后忙活了大半年。他在一份年的《杭州日报》上找到了《蚕茧生产的一大突破富阳县试验成功平面茧》报道,继而顺藤摸瓜,在更多报纸上找到这一新闻记载,重访当事人。
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陆人淼辗转找到对此事最为熟悉的原富阳农业局局长*荣良。自年至今,陆人淼先后多次上门拜访。*荣良现已87岁高龄,陆人淼第一次去找他,向他说明要办一个蚕桑展示馆,把富阳这段历史保存下来,把从一条蚕到一个茧、从一根丝到一块绸整个过程的蚕桑史料搜集起来,希望得到帮助,*荣良听后非常支持。这几年,*荣良找出许多珍贵史料、老照片、实物送给陆人淼。按照流程,*荣良不仅手写了一份富阳蚕茧纸回忆录,还教会陆人淼蚕茧纸使用前的脱胶技术,提供身份证照片、按手印,严谨地完成了历史还原。
“建馆期间,得到了富阳区委统战部、东洲街道、新四*历史研究会等许多单位的支持,惠淑明、陈华林、蒋虹瑶、*荣良、陆兆虎等很多认识或原本不认识的同志毫无保留的为我提供各种帮助,这些都是我能够顺利建成这个馆的重要因素。”陆人淼感激地说。
“富阳蚕桑展示馆的开馆,也是见证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又一次重新焕发活力,显现深厚绵长的力量。”东洲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骆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