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读这篇文字,令人舌底生津:一条富春江,藏着多少让人垂涎的滋味。
打开一条江的方式可以是人文精神的,比如富春江上那些流传不息的名字,像*公望、郁达夫等,也可以是物质和现实的,比如那些江鲜和以捕捞江鲜为生计的渔民。
九姓渔民以及渔业资源被破坏又被修复的故事,是富春江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因为这些细节的存在,这条江变得如此生动,它宽阔浩荡,但并不让人感觉到疏离:它是温暖的人间的河。(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富春江渔事
木排、竹排、蚱蜢舟、短艇、木帆船、摆渡船、货驳船、轮船、游轮、皮划艇……从古老的排筏、木船,到现代的水泥船、铁船、钢质船,富春江上,各种各样的船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完成它的使命:打渔、货运、客货混载、客运、游览……然后有的逐渐消失,有的不断改进功能,也变换结构。
到今年,富春江上专事捕鱼作业的船只,退捕一批后,大约还有条。
来往春江有钓船
旧时的渔民,通常撑一艘木船,他们以船为家,船分头舱、中舱、后舱三部分,上下两层,空间虽小,生活和作业空间却也井然有序。现在,渔民早已上岸居住,船舱的布局重新安排,用来养鱼的活水舱是渔船重要的安排。
来往春江有钓船,7月,富春江已经到了开渔期,江上的这些沙洲,从桐洲到东洲、五丰沙,舟楫往来,渔舟唱晚。在属于江洲的生活里,只有捕鱼作业中才能窥见一些沙洲上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从更宽泛的视角看,江洲还是古老的江洲,而生活其上的人们,已经将视线从富春江转向了更为辽阔的钱塘江、杭州湾。
富春江渔。有记录的时间很早。
陶渊明在《搜神后记》里叙述“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千百年后,积淀下来的渔具和技法,或古朴,或诗意,或精巧,或激越,“皆穷极巧妙,以与鱼遇”。
另外,富阳土俗相传,凡近江处若樟岩山、赤松山、鹿山之巅,石上皆有纬缆痕,土中有螺蚌壳,验之不爽。
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
渔浦,虞舜渔处也。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将灯火归村郭。
这些被记录在史书里的富春江渔事,片言只语串起来绵延几千年的捕鱼活动。
晚风隔水起渔歌,拨剌银鳞出碧波。富春江捕鱼很要些见识,要善于观风向识潮汐,还要掌握鱼群的洄游习性,还要记得住一年十二个月里的“吃鱼词”,说得出“枇杷上街鲥鱼到”。
那些生活在沙洲上的渔民,常常父业子继,数代人都以捕鱼为生。现在,新桐乡登记在册的50艘渔船的主人,不少已经将船驶进了富阳城里的水域,并在城区安家落户。他们常常深夜出发,然后在朝霞中返回陈家弄清水平台,开启一天的渔市。
一江春水一江鲜。青草鲢鳙鲂鲫鲤,鲈鳜鲚鳗鳊潮鳝,虾蟹鳖龟蚌螺蚬,有着14目34科、个品种的富春江鱼,多少故事随江流宛转。
出没风波里
去往大桐洲的桐洲大桥,是个摄影的好地方:日出、晨雾,江州滩涂、渔夫捕鱼,都是大家喜欢的素材。盛夏七八月的凌晨四点半左右,天空尚是靛青色,江面迷蒙,可以见到一两盏渔火引着小渔船穿过清晨的雾霭,慢悠悠地划破江水驶向远处。这个时候,渔火昏*,镜头里是渔夫在船头忙碌的剪影,水乡况味浓郁。
等到天空显出鱼肚白,朝霞一层层渐次铺陈,太阳也在取景器的小框内,一点点露出来,倏而金光万道。
大桐洲跟着就醒来了,江岸、沙洲上的植物青翠碧绿,远去的渔船陆续回程并熟稔地聚集成一个小渔市。
俞家村俞永华的渔船一般停泊在沙洲的南岸,那里也有自发行程的小市集,清晨或者夜晚八点左右,客户以鱼贩为主。
他是渔民的后代,留在村里捕鱼,和大桐洲的其他渔民一样,辨识富春江的潮汛,下不同的网捕捞不同的鱼。
“初三十八潮,二十杀一半,初八廿三断江潮。”富春江里捕鱼,随着潮水而来的渔汛有“初一汛”和“月半讯”。“初一汛”,初三潮水最大,初四、初五、初六三天是渔汛。“月半汛”,十八潮水最大,十九到二十二是渔汛。渔汛时鱼比平常多。
渔民现在用得最多的网是流刺网,用尼龙胶丝、聚乙烯制作,一张网可以用一两年,高度1.5-12米,长度90-米,用海绵塑胶制作浮子,用铅、锡作坠子。流刺网捕鱼一般是两种方式,下沉网捕获底层鱼类,下推网捕获中下层鱼类。俞永华表述的是“沉网和流网”。在他的经验里,沉网和流网除了捕获不同的鱼以外,更多是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使用。
开渔后的十来天,是捕刀鱼的好时候,捕刀鱼用下沉网,网高4米,俞永华下午一二点去江里放网,四五点左右收网,然后回家“撕网”,就是把鱼从网上摘下来。当天的夜晚或者第二天清晨,鱼贩子上门收鱼。
7月中上旬,富春江里鳊鱼多,捕获鳊鱼多用流网。潮水起来的时候,从大桐洲的东嘴头一直往下到西嘴头,网随流水,渔船跟着网走,等出了西嘴头,就开始收网。俞永华说他在这个七月里,有连续三天捕获鳊鱼,一天多斤,一天斤,一天斤,30元一斤卖掉。生态转好,禁渔期以及渔*部门的鱼苗投放,丰富了富春江的渔业资源,给渔民带来了更大的收获。他还有一艘网船,船舱用来养鱼,有时候鱼多,小渔船抓来的鱼马上放进船舱里,养三天一点事也没有。
下推网是个技术活,7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一,俞永华说晚上要去捕捉鳙鱼,也就是富阳人说的包头鱼。初一晚上有潮水,八点左右潮水来时下网,等网下完,大约半小时,潮水退去,江水变得温和平静时立即收网。仅仅半小时,俞永华就完成了一次捕鱼作业。
在听富春江两岸不同的渔民聊“什么时候捕到什么鱼”这个话题时,富春江每一段渔民的讲述略有不同。大概是富春江各个段落的水文地理的不同,捕鱼用网的差异,都影响了结果的可能性。
江上渔者
新港村渔民以余、许两姓为主,也有十几户钱姓渔民,这里还是富春江沿线的九姓渔民中许姓渔民的发祥地。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新港村许氏宗祠,从富春江沿线各地赶来的众多许姓渔民相聚一堂,他们祭拜祖先,也作“开网大吉”“收渔大利”等传统祈福仪式。
富春江上渔民,最有名的当属“陈、钱、袁、孙、林、叶、许、何、李”九姓渔民,他们认定自己的祖先是元末“陈友谅部署”。“老子严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败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风”。光阴流转,比之郁达夫“家在富春江上”的热爱与浪漫,这些没有陆地定居权,不能和陆上居民通婚,也没有受教育权的渔民,唱着渔歌,撑一叶扁舟,出没风浪间,也受富春江的庇佑,养活自己和家人,繁衍至今。
民国二十年()《浙江经济记录·富阳经济概况》载:“各户皆撑小船,是谓九姓渔民,自严东关而下,各埠皆有停泊。在县界内者约90余户,船以百数计,有一户两船乃至三船者,谓之子母船,捕得之鱼,随地出卖。这些渔民,常年漂泊江内捕鱼为生,互相结亲,自成眷属,遍及整条大江。”
据富阳渔*部门的资料记载,年,富阳有户多人从事捕捞生产,年成立了渔业合作社,*府划拨32亩地给部分渔民发展养殖业,就包括渔种场路的位置。后来,鱼种场搬迁,鱼塘填平。到了年,*府出了*策让渔民上岸定居,就有渔民陆续在渔种场路造了房子。
现如今,九姓渔民更多作为富春江渔文化的一部分被反复提及,多年岁月之后,这些渔民和陆地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先祖的来处,他们自己也难以追寻。或者说,他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