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富阳东吴文化之饮食文化食物篇
TUhjnbcbe - 2020/6/5 16:31:00
哪里白癜风好治

富阳,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富阳地处江南水乡,美丽的富春江西入东出,横贯全境。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多雨;相反,冬季温和少雨;春秋两季为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介于冬夏两季之间,气候宜人、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干净的水乡、温润的气候决定了富阳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山清水秀、景色迤逦,决定了富阳菜肴的精致和新鲜,富阳菜肴在制作时都会选用最新鲜的食材,而且制作过程十分精细,并且富阳人十分注意营养,做的菜都是力求营养最大化,而且鲜嫩不油腻。“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就是富阳饮食文化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富阳菜肴无论清新淡雅还是浓墨重彩,都是味道新鲜自然,回味悠长。

富阳的饮食文化主要形成于东吴大帝孙权时期,东吴的饮食品种,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从时代特点上看,它上承秦汉的饮食传统并有所扩充,这主要表现在面食的流行以及丰富的海产品和甜食品种上。从地域特点上看,稻米、鱼虾、瓜果等也是富阳地区的代表性食物。

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就曾写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司马迁曾经对江南饮食习惯有过这样的描述就是“饭稻羹鱼”。“饭稻羹鱼”这项传统也一直在富阳延续着。东吴时期饭是颗粒状的,这和现在的米饭没有什么区别。《搜神记》里有一篇关于葛玄的传奇文字:葛玄与客人对食,言及变化之事,“乃嗽口中饭,尽变大蜂数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久之,玄乃张口,蜂皆飞入。玄嚼食之,是故饭也”。饭食能够变成蜜蜂,说明是颗粒状的。米饭的炊制,在当时习惯采取蒸的方法。这种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随着土灶的渐渐消亡,蒸的习惯也不大在大众中流行。

东吴时期富阳的主食,除了米饭之外,还有麦饭。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由楚奔吴,渡江之后.获得渔父馈赠饭食,主食就是麦饭。汉代的时候,以麦粒煮饭是麦的基本食用方法之一。麦饭的炊制方法,也是将麦粒放人鬲中蒸熟。(鬲li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

在东吴时期的文献中还记载了麦食中的面食。蜀国大臣费神来到孙权宫中,宴席上设有饼食。为此,费袢写了一篇《麦赋》,吴国大臣诸葛恪写了一篇《磨赋》,可见饼是由小麦磨成面粉后,炊制而成。

东吴时期中的饼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饼。《说文解字》上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显然,当时把用水调和面粉使其合并而制成的食品一概称之为饼。西晋文学家束晳著有《饼赋》,《饼赋》中主要是写各种饼的来历和品种,并对当时的饼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当时人们有着“春食馒头,夏食薄壮,秋食起溲,冬食汤饼”的习惯。在这本著作中,束晳还提到了一种名叫“牢丸”的食品,是可以“四时从用,无所不宜”的,并描述了牢丸的材料和制作方法,指出它是一种最为诱人的饼类食品。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对此进行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饼赋》中所谓牢丸,今包子是也”。

束皙所处时代与东吴相交,又生活在面食产生的发源地,他对饼的描述,可信度应该是很大的。《饼赋》记载了豚耳、狗舌、薄壮、牢丸等面食的种类,记录了不同季节的面食吃法。但是,这些食品均已失传,惟有牢丸一款,可从炊制方法上看出一些端倪。制作牢丸,首先要擀制面皮,“重罗之面,尘飞雪白”,面粉要用细箩筛过,加工出上好的白面。然后做肉馅,馅肉讲究“丰膀猪肋”,肥嫩的蹄膀,较瘦的猪肋条肉,肥瘦搭配在一起,用刀切成细丁。拌馅儿的调料有“姜枝葱本、辛桂椒兰”,“和盐加豉,搅和胶乱”。这些佐料去腥臊,起鲜,肉馅搅拌得很粘稠。包制牢丸时,庖人的手法非常熟练,“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面皮裹上肉馅,用手指陕速卷起褶子。此时,灶上“火盛汤涌,猛气蒸作”,蒸笼上热气腾腾,蒸笼里面的牢丸“笼无进肉,饼无流面”,面皮儿虽然很薄,但没有一丝破绽,馅子漏不出来。笼里的牢丸蒸熟了,香气四溢,撩人馋涎。食客迫不及待,狼吞虎咽好一会后,才能放慢速度,可见其味美诱人!所以牢丸很有可能是包子。(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美文欣赏

浙江省东吴文化研究院“万众一心,抗战疫情”诗词主题选登

这场战“疫”中的50个防控关键问题,我们都整理好了!

浙江省东吴文化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部成立!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阳东吴文化之饮食文化食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