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9日
凌晨1点半
蒋增福老先生安然地在睡梦中辞世
享年89岁
今日
蒋老归葬于大源镇蒋家村
*归故土
8日白天,蒋老还在校对自传书稿。编著了37本有关富阳文化的书,他终于为自己的一生写了一本书。未料,第一本成了最后一本。
回顾蒋老这一辈子,仿佛专为富阳文化事业而生。富阳首任广播局长、首任文广局长、首任*协秘书长、首任文联主席;创办郁达夫研究会、创办《富春江》文学杂志、率越剧《金殿拒婚》演进中南海、建造富阳影剧院;奖掖后进,广聚杰俊,挖掘了一批文艺人才,广泛结交海内外文化名流;小学学历,却笔耕不辍,成为富阳乡邦文史第一人,37本著作,煌煌上千万言,主人公永远是“富阳”。
蒋老的挚友沈建国说:“老蒋这一辈子与文化结了深缘,与其说他对文化的钟情,倒不如说是对富阳痴情。在他眼里的富阳一草一木,都是诗都是画,在他心里有写不完的人和事。”作家李杭育说:“这个土生土长的富阳人,深深爱恋他的家乡,和朋友们在一起开口闭口都是富阳”。
而今,富阳痛失蒋老。
▌蒋老的书房,近十多年的作品都在这张书桌前完成
▌蒋老近年罹患帕金森,却坚持用不听使唤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数十万字
贫苦童年,勤耕一生
年10月,蒋老出生于浙江富阳大源蒋家村。炳字辈,他的堂太公、民国*法大学的高材生蒋锡芬为他取名“铧”。后因五行缺土,另取“增福”。
炳是明亮,铧是安装在犁上的铁片,用来掘土。“一张明亮的犁铧,没有生锈,证明一直在耕地。在耕,在掘,在进。”蒋老的晚辈、富阳文化学者蒋金乐的注解,诠释了蒋老勤耕的一生。
在蒋老的自传中,关于童年的章节题为“生不逢时与少时磨难”,尽是穷苦困厄。幼年抗战爆发,五六岁时,全家逃难至汤家埠外婆家,住的是茅草舍,无田地山场可耕作,常常借粮打发,度日如年。7岁,该上学了,去了祠堂拜孔夫子。读了一个月,日寇侵占汤家埠。他们又逃难至宵井村,父亲进纸槽厂做工,他在庙里继续求学。
国破家亡,祖父贫病交加,客死他乡;母亲带着妹妹逃荒失散,杳无音讯;两个十来岁的嫡堂弟弟,无钱求医,眼睁睁地病死于江北。直到抗战胜利,他们才返回蒋家门口老家。
在蒋家祠堂,蒋老读完小学。虽为高小毕业生,实际上两度跳级,只读过四年半书,他自称“半文盲”。但是在此期间,他在邻居兴富叔家发现了宝藏——一屋子古书。《七侠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他读得如饥似渴、爱不释手。他自述:“这不仅助我后来形成个性同情弱者,有点叛逆,还为我在文教局和*校做秘书工作乃至做起了作家,打下基础。”
▌蒋增福青年时期
年5月4日,富阳解放,村里来了工作队,他因为“有文化、出身好、根子正、立场坚定”而被选任为农民协会文书。年冬以后,全国上下开展扫盲运动,16岁的他被推选担任夜校老师,并成了骨干,并数次受到嘉奖,不久调任到县文教局。自此,他进入仕途。第一个十年,在文教线成为富阳扫盲第一人;第二个十年参与编撰《富阳县志》,经历十年磨难;第三个十年,在广播电视领域开创历史性成就,编写富阳首套乡邦文史丛书《富阳风貌》,作为先进进京参加全国会议;在*协短暂工作后进入文联至退休,十年间为繁荣富阳文艺作出巨大贡献,也是在这里开启作家生涯。在很多人眼里,蒋老从未退休,就像“富阳文联名誉主席”这一头衔,他从未停止一天致力于富阳文化工作。
▌浙江省首次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富阳县代表合影,后排右一为蒋增福
挖掘郁达夫文化
向世界推介郁氏名片
在蒋老的成就中,最重要也最显著的当属郁达夫研究。
在听闻蒋老离世的消息后,郁达夫长孙郁峻峰悲伤万分,同时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老先生与郁氏家族的渊源。“蒋伯伯与我们郁氏家族关系非常良好!”他说,蒋老几乎认识郁氏家族的每个人,从父辈到他们这辈,就像家人一样亲和。
“蒋伯伯最早认识的是我的父亲(郁天民),或许他就是从那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