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
动
节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4月28日晚,富阳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职工心向*·建功新时代”表彰大会,为劳动者提前送上节日祝福,为全区“迎亚运、展风采,全面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行动凝聚力量。
一起来看看这份“五一”光荣榜上的灵桥身影吧~
年度富阳区“美丽厂区”
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届“富阳工匠”
羊*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年度百名优秀“新富阳人”
沈碧慧浙江飞旋科技有限公司
张攀杭州金山仪表阀业有限公司
★
★★★
★
“百年潮涌·最美系列”
之灵桥“最美工匠”
羊*
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唯有心无旁骛的坚持,才有水到渠成的收获,正如我们一直以来推崇的“工匠精神”。“无限循环、无废城市才是我的初心,促使我义无反顾地投身环保事业,并愿意十多年如一日地去坚持。”在富阳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职工心向*·建功新时代”表彰大会上,“富阳工匠”羊*带来了一场真情实感的宣讲,时代之水浩浩荡荡,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勇立潮头,抓住机遇,依靠好的环境和*策,将自己的创业路与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牢牢地连在一起。
灵桥还有哪些扎根于自身行业、千锤百炼出精品的工匠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01
蔡玉华,“竹纸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富阳竹纸,又称为“富春竹纸”或“富阳土纸”,纸张以嫩毛竹为原料,品种包括元书纸、京放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年,杭州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蔡玉华,灵桥镇蔡家坞村人,其祖祖辈辈以制造竹纸为业。高小毕业后,蔡玉华学习做元书纸,勤学苦练,技艺精湛,造纸这门手艺,一干就是40多年。年,他被评为竹纸制作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他又被评为竹纸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蔡玉华×富阳竹纸
如今,蔡玉华的女儿、女婿传承和发扬了他的事业,创立了蔡氏纸坊元书纸制作技艺传习基地,融元书纸生产、元书纸体验展览、元书纸手工制作工作室等为一体,在这里,可以体验打浆、操纸、晒纸等主要制作工序,参观学习“一棵竹到一张纸”的全过程,真正地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02
吕介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富阳手工木船制造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吕介和,灵桥镇王家宕村人,从十二岁起就跟父亲吕荣堂学做船匠,15岁能造渔船,20岁开始造各种木船,在造船行业上已打滚、拼搏了近60年,掌握着一手木船制作的过硬技艺。年6月,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富阳手工木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他本人也于同年9月被认定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获首届富阳市民间艺术家、年度杭州市文化示范户,作品多次入选市、区各大展览。
古船制作工艺独特,传统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依据,现代造船技术难以替代。手工造船技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吕介和尽自己所能加强对古船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他依据传统造船工艺,将各种渔航、商运船型按比例缩小,经手工精雕细刻制成各种船模,在富春古船博物馆陈列举办传统木船展览会,延续带徒传艺,使传统古船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03
汪美英,“竹帘制作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株青竹要变成白纸,需经过数十道复杂的工艺,而竹帘则是竹纸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汪美英,富阳区灵桥镇光明村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15岁开始学习竹帘制作技艺,和丈夫坚持制作竹帘近50年,不断改进工艺和工具,如今传艺至第二代。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竹丝为纬勤为经,半生织就帘梦情
#04
巴正法,手工竹编传人
巴正法,灵桥镇新华村人,擅长制作竹篮、篓筐、篾席等及修理旧的竹制用具。16岁那年学艺,跟着师傅走东家,进西家,吃百家饭。满师后,他手拿篾刀,打晒垫,编箩筐,每天都和竹篾打交道,为乡邻和集体做篾工活。巴正法所编的竹编品种多、质量好、价格公道、服务热情,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赞誉,还吸引了邻近村坊的村民到他那里加工竹编,生意一直不错。
编制一件竹制用具需经过剖竹、分条、劈篾、过剑门、刮篾、编织等工序。竹编制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十分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竹编逐渐走向衰落。而今,在礼源,会竹编的人虽然还有,但也不多了,巴正法仍坚守竹编这块阵地,并打算开发新产品,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
#05
蒋乃荣,“浙江省十大龙井茶炒制能手”第四名
#06
蔡氏纸坊吴庆永、吴锡成,分获年富阳区抄纸技能竞赛第一、第三名
#07
巴玉高,年区削竹技能竞赛第三名,获“杭州市富阳区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蔡玉明、吴庆永,分获年区抄纸技能竞赛第六名、第七名,获“杭州市富阳区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荣誉称号”
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
“灵桥味道”
#01
灵桥羊肉
灵桥人喜欢吃羊肉,尤其喜欢吃白切羊肉。灵桥的白切羊肉主要是以桐庐、余杭、上虞的放羊山羊为主,烧制出来的羊肉,色白味美,其奥妙尽在佐料的多少、高汤的熬制及时间的控制之上,所以,高汤和佐料的配制乃是灵桥烧制白切羊肉的精髓。
灵桥羊肉从年灵桥村村民朱瑞林开始制作,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儿子朱柏浩自幼耳濡目染。年收灵桥村村民朱汉荣为徒弟七年,朱瑞林过世。朱汉荣开始自立门户制作羊肉,其弟朱汉华帮忙,至今,灵桥村现有的三家羊肉作坊,分别是朱汉荣、朱汉华和朱柏浩。三家中属朱汉荣烧制羊肉最早年,已有36年。其弟朱汉华其次,朱柏浩稍晚一些,在年注册灵桥羊肉商标。三家烧制羊肉的手艺,均得师傅朱瑞林传承,均是师承祖业,口味质量不相上下。
如今,灵桥羊肉成了一个品牌,成为灵桥的一个标志,也成为灵桥一种小小的产业,不仅富阳出名,更是走出了富阳,开始在区外扬名。
#02
观音豆腐
观音豆腐制作的主要材料为中草药腐婢树叶(别名为观音柴树叶),该树叶四季可采摘,但因其春季的树叶最为鲜嫩。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菖蒲村村民在土郎中的带领下上山采摘叶子制成豆腐充饥,遂叫观音豆腐。制作好的观音豆腐成绿色透明果冻状,因观音菜树叶具有清热解*功效,而观音豆腐的制作方式较好的保存了该药效,并且可以用来充饥,在饥荒时节成为菖蒲村李氏、丁氏族人的补充粮食。之后的每年春季,村里的老人必定会做观音豆腐,并告知子孙其来历,教育子孙要珍惜粮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做观音豆腐的老一辈都相继去世,认识观音柴树叶的人和知晓观音豆腐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
菖蒲村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是吃观音豆腐长大的,代代相传下来,至今村里还有几位老人拥有制作观音豆腐的手艺。村民丁群儿每年春季时分就会上山采摘观音树叶,然后制作观音豆腐,以此来告诫自家子孙无望饥荒时期的艰苦生活,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03
礼源豆腐
新华村有一家做豆腐的小店,远近驰名,原叫新华村礼源豆腐店,现称彩娣豆腐店。这家豆腐坊已有百年历史,代代相传,到现今的店主汪立升、楼彩娣夫妻俩已是第四代传人。夫妻俩每天凌晨都在忙着做豆腐中度过,产品主要有油豆腐、豆腐干、臭豆腐等,味道一绝,早上一出摊就门庭若市,产品早早就被抢购一空。
百年潮涌·最美工匠
不负时代赋予的机遇
创造新的伟大成就
编辑:*
审核:叶艳琦
--THEEND--
灵桥事|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