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几次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的
诗人蒋立波
最近出了新诗集
↓↓↓
3月6日9点不到,20余位富阳诗歌爱好者风雨无阻,撑起雨伞早早来到小隐书屋,参加当代诗人蒋立波诗集《迷雾与索引》分享会。
△诗人蒋立波(左二)
分享会上,蒋立波畅谈了诗集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与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专委会主任孙昌建、杭州日报副刊编辑李郁葱、《雅士诗文》编委寿劲草、交通旅游导报运营部主任吕煊四位嘉宾一起,聊大时代冲击下诗人如何坚守和表达。
本次活动由区社科联和交通旅游导报“重走钱塘江诗路”栏目主办,富阳日报社、富阳区图书馆协办。蒋立波诗集《迷雾与索引》分享会是区社科联“社科有卷”栏目组织的首场读书活动。
“社科有卷”是区社科联主推的四大活动(社科有约、社科有卷、社科有研、社科有料)之一,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全民读书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助力钱塘江(富春江)诗路文化带建设,为“建新时代文化强区、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提供精神力量。
十年精选作品集:
《迷雾与索引》
△诗人蒋立波
蒋立波又名陈家农,年出生于绍兴嵊州,现居富阳。曾与友人先后创办《麦粒》《白鸟诗报》《星期三》《越界》等民刊。曾获“柔刚诗歌奖”主奖()、“中国诗歌·突围年度诗人奖”()、黎巴嫩NajiNaaman国际文学奖()等奖项。辑有诗集《折叠的月亮》()、《辅音钥匙》()、《帝国茶楼》()、《迷雾与索引》()。诗作被译成英、法、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多种文字。
蒋立波与读者们分享了《迷雾与索引》一书创作的心路历程,阐述了其诗歌创作的理念,梳理了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
《迷雾与索引》一书是蒋立波年到年十年的精选作品集。10年首诗,平均每年只选12首,体现了蒋立波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从浙东到浙西,从嵊州到富阳,无论是“蒋立波”还是“陈家农”,诗人的美学追求一以贯之。
他的诗被认为“保持了言说与沉默、修辞性与精神性的珍贵平衡,并在某些切近的时刻发出了让人不安的、时时萦绕于我们耳边的尖锐之声”。
诗人
就是使用方言写作的人
说到方言,蒋立波说,“诗人,就是使用方言写作的人”。他的语言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就是另外一种方言。诗人在他写作的时候,使用的不是我们大众意义上的公共修辞和语言,而是另外一种难懂的“方言”。
他举例诗集中《罗隐故里指南》的最后两句,“桂花凋零之后,你恶作剧般的嘲弄已无人继承。为了发明闪电,你首先发明了一种方言”。蒋立波给现场的读者解释:“这个方言不单单是指新登方言,诗的语言也是一种方言。”
孙昌建说:“钱塘江诗路(文化雅集活动),古已有之。蒋立波的《迷雾与索引》诗歌分享会,我想正是我们在富春江畔、在新时期举行的诗歌雅集活动。浙江通过四条诗路文化带的打造,把美丽浙江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蒋立波的诗,继承了罗隐的诗学传统,也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背景。这种独特的风格,用蒋立波的话来讲,就是诗人用方言来书写。这种方言,我理解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对细节的把握,整个风格就比较冷峻。”
△分享会现场
来富阳后
他诗歌里的世界更宽阔
蒋立波生于越剧之乡嵊州,从小在越剧的韵律、腔调中浸泡着。他感慨:“越剧深深影响着我的写作,我的诗歌当中也萦绕着这种声音,越剧已经成为一种宿命性的东西。最近五六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写诗在做减法,但方言的影响、地方戏剧声音的教育没法减去,已经深深地进入我的身体里。”
蒋立波从绍兴来到富阳,地域的迁徙对于写作是否有影响?蒋立波聊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感悟。他说,富春江在富阳这一段特别开阔,老家剡溪河床狭窄。从剡溪到富春江,构成了他生命当中非常大的一个转折,诗歌创作也出现了很大的转折。之前的诗歌,唯美的声调占主导,也更固执;来到富阳之后,他诗歌里的世界更宽阔,声音也更舒缓了。
将每一首诗
看作“遗作”
蒋立波把诗歌作为一种确认自己位置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写诗完成一种对自我的确认。
在他看来,每一首诗终将成为“遗作”,由此他提出了“遗作的诗学”的概念,每一首诗似乎都成为了遗作,每一个词似乎都是世界的遗骸。
说到蒋立波“遗作的诗学”观点,寿劲草引用了劳伦斯·费林盖蒂的诗:“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诗人,就要创作出那种可以回应末日来临之时的挑战的诗歌,即使这听起来像是末日。”寿劲草谈道,蒋立波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诗人,他打乱了固定通用的词语组合,使用各种修辞把它们衔接起来。大千世界,蒋立波有独特的深刻洞察力,但他内心充满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他似乎是在寻找世界的蒙尘的杂物,拎出来,一件一件加以清洗。
吕煊说,蒋立波的《迷雾与索引》,从书名看,这是走向诗人内心河流的一个指路牌。蒋立波对诗歌语言的构建,其实也是对汉语写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检阅。“蒋立波对语言的使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诗歌赋予我们力量,他的文字让诗歌有了新的生命力。”
“请问您是怎么诠释‘雾’这个意象”“您的乡愁治愈了吗”“您怎么看待你的读者群”……互动交流环节,富阳诗歌爱好者发言提问,或求教诗歌中的意境,或请教创作技巧。
在读诗环节,富阳诗歌爱好者朗诵起蒋立波的诗,轻柔的音乐慢慢流淌,《灰鹅之诗》让我们听到鹅高亢的啼鸣。
小隐书屋外面的雨依然“啪嗒啪嗒”下着,但书屋内读诗气氛更加热烈。
点亮“在看”
品味诗歌之美
富阳日报记者臧一平通讯员徐*摄影沈*编辑*请分享给更多人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