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帘制作技艺丨竹帘是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富阳竹帘是生产宣纸、元书纸的重要工具,制作工具原始、制作手法繁杂,共有劈篾、抽丝、织帘、漆帘等五十多道工序,制成的帘丝粗细均匀,丝距间隙严密,帘身结实耐用、经久不坏,也可做装饰品。
匚二十四分之一的坚持
上世纪70年代,才刚初中毕业的汪美英在村书记的推荐下,和另外23名同伴一起,去到当时的富阳制帘名师姜荣生处学艺。
富阳是有名的竹纸之乡,在那个家家户户几乎都会造纸的年代,竹帘作为关系到竹纸品质的重要工具,自然有不小需求,若能学成出师,也算门不错的营生。
砍竹、劈蔑、抽丝、织帘、上漆……五十多道工序都要纯熟掌握,汪美英学得并不轻松,“有时候不留神手上就全部都是血”,但她同时又有天分和极高的耐性,三年时间便从一众同伴中脱颖而出,成为抽丝抽得最快最好的那个人,从此便跟着师傅一脚踏入了制帘的行当。
时移事易,当年与汪美英一同学习竹帘制作技艺的23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这一行当,只有汪美英凭借着对制帘的热爱一路走到了今天。她成为了仅有的二十四分之一。
“我就是这样,我比较喜欢,也不怕辛苦,也肯钻”,汪美英也没想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晃就是五十年。
匚五十年人生的毫厘得失
究竟是什么时候落下的病根,或许连汪美英自己也说不清,反正答案肯定在家里那一捆捆苦竹上。经年久坐作业让她身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患上了疼痛的毛病,但她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并没法让机器替代。
“取代这个东西,如果你要做好的纸,取代不了的。”相邻型号的两种竹丝直径差不过一毫米、一公分的竹帘要细密均匀地排上十一根竹丝,这些是人工手艺的标准,而非机器能够达到的标准。
竹丝越细难度就越大,难度越大耗费的心力自然就更多。汪美英也曾有从清晨一直劳作到黑夜的日子,那还是个以工分记名的年代,8毛一张的帘子,汪美英一天就能做三张,一个月下来,她总是生产队里收入最高的那个人,甚至连男人们也被她比了下去。
“勤劳致富,我就是不怕辛苦,再加上我也很钻研”,所以汪美英才能在90年代末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制帘厂,即便后来回归到家庭作坊的模式,但在生活方面却不必窘迫。
身体的损耗换来的是平稳的生活,至少对汪美英来说,这些年对竹帘的执着和坚持绝对是件值得的事。
匚总要,也总会传承下去
竹帘本身是不可被取代的,因它身后还有富阳竹纸,对于二者间的关系,用汪美英的话说,那是属于传统非遗手艺的一种生态链。“你不做了,造纸就做不来,他不弄了,你也就搞不下去了”,汪美英心里很是明白。
现在的汪美英时不时会接一些老客户的单子,或者帮酒店等制作充当装饰品的竹帘,但即便如此,汪美英仍不免为这门手艺的未来感到忧心,为此她已教会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女儿,甚至连女婿也收入培养人行列,只为能看到竹帘制作技艺被传承的那天。
“舍不得,就是舍不得,我就那样子,我不干我真的无聊,真的我就是喜欢。”于汪美英而言,竹帘就像是陪伴了半生的老友,尽管辛苦、尽管需要为此付出无数心血,但她的生活因它而富足,精神也因它而丰盈。
但对富阳竹纸,抑或是中华笔墨文化来说,竹帘的存在正是中华儿女对文化的重视和历史传承,亦是劳动人民对勤劳致富一词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