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老城区原粮食局大楼因年份太久即将被拆除,81岁的退休老人金叶根发愁了,因为他们的老年活动室就在这幢大楼一层。“要是拆了,里面的乒乓球桌该放在哪呢?”老金皱着眉头琢磨。
不过,再次见到老金,这位鹤发老人笑容满面:“现在不光有场地了,而且更大,环境更好,这得感谢鹳山社区!”
老人们在社区文化活动室打球
鹳山社区是富阳最老的几个社区之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76%。这个数据的确惊到了我,但在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现实确实如此,社区不少小区的一栋楼里住的全是老年人,有些楼的居民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当下,如何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这成了鹳山社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在鹳山社区当助理,我亲身体验了在鹳山社区的生活,听到了鹳山社区老人的心声,也看到了从老人活动室到集邮俱乐部,再到解忧工作室,鹳山社区如何一步步为老年人打造精神文化乐园。
老金的忧愁:原单位的活动室要拆了
老金退休前在原粮食局工作。他45岁退伍回到富阳时,原粮食局一楼已经有了老年活动室,由食堂改装的,作为这个活动室的负责人,他还和同事去了趟桐庐,订购了一批健身设备,有跑步机、自行车、杠铃等。“当时,我们这个活动室可算是富阳最早的健身房了。”老金自豪地告诉我。
后来,粮食局成了现在的商务局,局大楼也先后有其他政府部门入驻,但这个活动室,依旧保留着。老金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掌门人”一当就是30多年,就连退休了,还依旧管理着这个活动室。在他的打理下,这个活动室曾被评为杭州市先进老年活动室。
除了每天定时开门、关门,老金还负责打扫卫生、烧开水,还得制定行为规范。这两年,他年岁大了,活动室来了专门的保洁阿姨,帮忙搞搞卫生。
而活动室原本的健身器材随着一代人的老去也渐渐被闲置,后来干脆被捐了出去。这个活动室,就剩下了一张乒乓台、一张麻将桌以及几张象棋桌。老金几乎每天会在这里,和老年乒乓球队队员们打上半天球。可以说,这个活动室,也见证了富阳老年乒乓队的成长。
就在今年初,老金得到消息,原粮食局大楼因为年份太久,已经被评定为危楼,今年可能会被拆除。老金几宿睡不着觉,他找上了一起打乒乓球的同伴俞亚勤,两位总年纪加起来多岁的老人,坐公交车从工人文化宫跑到老年大学,又从老年大学跑到其他场地,几乎整个老城区都转遍了,就是找不到一处可以放他们乒乓球桌的场地。
“我们还商量,要么就把乒乓球桌放在我们小区楼下的电动车充电车棚,可是跑过去一看,那位置也太小了,放不下,我们在那转了几圈只能放弃。”老金回忆说。
自己解决不了,老金想到了去社区问问。于是,上个月,他找到鹳山社区书记陶晓华。
“你们别急,以后就到我们这运动,我们楼上有个活动室,刚装修好。”陶晓华的这句话,让老金心里的包袱一下子就落了地,他赶紧掏出手机,喜滋滋地给球队队员和原来活动室的老朋友一个个打电话通知。
还没等老金他们过来,社区已经将乒乓球桌、象棋桌都准备好了,就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老金几乎每天下午都会过来和搭档俞亚勤打上几场球。前几天下午,我在活动室看到了老金,虽然已经年过八旬,可他的身手一点都不含糊,我自告奋勇和他过招,结果当场被“秒杀”。
社区建文化活动室,为兴趣小组腾空间
其实,鹳山社区自从去年底搬迁至花坞南路富阳日报原址,就已经将大楼做了“功能分区”,除了一楼为办公场地,其他空余房间都改造成了文化活动室,目的就是给拥挤的老城区腾出更多的精神文化空间。除了活动室,社区还打造了“茶话室”,为社区兴趣小组聚会提供免费活动场地。
今年71岁的何德言是一名30多年的集邮爱好者,年,他和富阳一群志同道合的集邮爱好者一起成立了富春生肖集邮茶座,约定每周六聚会活动,探讨集邮相关话题。他们这个兴趣小组曾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共同制作了一部抗日主题的邮集,赠送给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至今还在纪念馆展出。
在进入鹳山社区“茶话室”之前,这个茶座却一直过着“流浪”的日子。“一开始成立时,我们是在时代广场活动,春秋季节还好,到了夏冬两季,室外活动实在吃不消。”何德言说。
后来,为了避免日晒雨淋,茶座搬到了新兴路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大厅里。每次活动,召集人就自带茶叶和一次性茶杯到大厅,大家将凳子搬过来,围着一张小茶几聊天,经常连茶杯都无处放。有时正聊到兴头上,有人进来了,大家还得赶紧起身让路。
由于大厅里没有空调,冬天冷得打哆嗦,夏天又闷得满头大汗,有时候大家实在没办法了,就搬到茶座成员的家中活动。而今年以来,老干部活动室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开放,这个集邮茶座连个遮风挡雨的固定聚会场地都没了。
就在上个月,市委党校在鹳山社区开座谈会,探讨提升社区服务的话题,作为参会者,何德言在会上提出了请求,希望社区能够为集邮茶座提供一个活动场地。
“我是有顾虑的,因为集邮茶座的成员只有我一人是鹳山社区的,我担心我们过来不合适。”何德言坦言。不过,让他惊喜的是,书记陶晓华一口便答应了下来。也就是那周周六,集邮茶座在社区“茶话室”开展了新年以来的首次聚会。
除了集邮茶座外,鹳山社区的“茶话室”也为其他兴趣小组免费开放,但要提前预约。社区还配备了专门的志愿者,为兴趣小组活动做后勤保障。
“品质鹳山”,将“品质”进行到底
鹳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入口的一面墙上贴着“品质鹳山、幸福益家”的标语,标语下是若隐若现的银色群山,边上还装饰了落叶的银色树枝。“这是我自己设计的,银色就代表社区的老年人,标语‘土’掉渣了吧,我也想不出特别洋气的。”社区书记陶晓华笑着对我说。但随着了解得逐渐深入,我渐渐地发现,“品质鹳山”这句标语,真是契合了这个社区的定位和精神。
作为一个老年人集聚的老小区,鹳山社区一直努力打造“品质”社区,而这个“品质”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无论是老年活动室,还是集邮兴趣小组、象棋兴趣小组、手工兴趣小组……这些都是居民的精神文化选择,他们自我成团、自我管理,而社区则负责为他们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并进行引导和培育。
就在前不久,我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老兵的记忆”座谈会。“老兵的记忆”是接下来社区将筹建的一个“微展馆”,将面向退伍军人,征集和部队相关的物件,包括旧衣物、勋章、老照片等,以及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征集完成后将向公众展览。当然这些物件只是暂时“借”给社区,主人可以随时取回。
鹳山社区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退伍老兵,而“老兵的记忆”正好能够增进老兵间的交流,丰富老兵的生活,同时也让退伍老兵的荣耀得到充分展示,促成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张柳静
原标题:《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