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梓关村中部分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打造具有一定推广性的新农居示范区。
富阳市场口镇东梓关村位于场口镇西部,地理位置独特,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是两府、两县、两镇的中心点。
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全景
夜景图
建筑基底边界和院落边界形成了一种交织
建筑外观
设计旨在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村落肌理的侵袭,力求还原乡村的原真性;在低造价的基础上保证品质;以现代的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
建筑师寻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规划上从传统肌理的院落空间基本单元出发,遵循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逻辑,通过四种基本单元的组合再现传统聚落的多样性。
院落空间
平面功能空间从农民真实需求出发,回归生活本源,寻找一种介乎于传统民居和城市化居住模式之间的状态。立面上没有拘泥于传统地域民居的造型符号,而是对其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外实内虚的界面处理塑造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和意境。
设计中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后院洗衣池,电瓶车位,农具间,空调设备平台,太阳能热水器堂屋,杂物间等实用功能一一考虑。同时将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传统院落情结相结合,注重逻辑的推导分析,通过三个院落串接功能空间,并通过院落界面的不同形成三个透明度完全不一样的院落。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构建出一个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回归到建造的本质,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工业化模式与传统形式元素之间的关系。选择了砖混结构形式、保温刚性屋面楼板、保温防水外墙以及双层中空玻璃,用白涂料,灰面砖以及仿木纹金属等商品化成熟材料代替木头、夯土、石头等传统材料;在墙体的构造方面,以24厚的砖以不同的砌筑方式形成不同通透度的花格砖墙,对应于楼梯间、设备平台、围墙以及开启扇窗户等处,屋顶檐口设计上以内檐沟做法进行有组织排水,将落水管于“立面”中隐藏;顶部压顶直接由混凝土浇筑出挑,近人尺度的一层挑檐等细节则采用传统的木构工艺建造。以工业感衬托手工感,增加适度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呈现出江南白墙黛瓦大基调下的肌理质感的变化通过对传统住宅的形式要素加以提炼,使得所选材料的加工方式得以体现在建造结果中。
附:吴冠中江南水乡水墨画
吴冠中江南水乡水墨写意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