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浙江教育正立足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朝着教育共富的目标不断探索前进。近年来,浙江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校际间、区域间优质均衡发展,助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共富。
《浙教观察》深度聚焦“教育共富在行动”主题,邀请全省在教育共富路上有着典型意义的学校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在推进教育共富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传播浙江教育先行示范成果,为全国教育共富提供参照。
本期“教育共富在行动”主题访谈嘉宾——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中学校长卢华伟。卢华伟认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做到公平、优质、均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质量的育人。一直以来,新登镇中学作为富阳区西部一所窗口学校,作为新龙地区的龙头学校,立足学校“为了每个学生的美好前程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办学理念,做好新时代育人榜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卢华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中学校长,曾被评为杭州市首批杰出教育工作者、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优秀班主任、富阳区十大教育名师、富阳区名师、富阳区先锋党员、富阳区区党代表、富阳区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园丁。
高质量育人
在教育共富的过程中发挥榜样作用
Q1浙教观察:创建于年的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中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是一所建设“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师资优秀、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农村初中。这些年来,学校的奋进发展之路也是教育共富的一个典型例证,您能简单的和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吗?
卢华伟:年9月,我校经杭州市富阳区政府统一规划,由原新登镇中学、松溪中学和永昌镇中学合并后的一座新学校。学校占地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教育设施均按省I类标准配置。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实行寄宿制管理。自年学校步入规模办学以来,在“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流程、构建系列化的师训机制、营造生活化的育人途径”这一办学总体框架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学校也是得到了稳步发展。
Q2浙教观察:近年来,浙江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校际间、区域间优质均衡发展,助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共富。对于“教育共富”这个词,您是如何理解的?
卢华伟:这是把教育放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一个新认识。把教育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看,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公平,在推进整个共同富裕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每个地区的条件等不同因素影响,教育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只依赖于一个区域、一座城市,而是要综合考虑的。比如说我们(学校)作为富阳区西部的一个农村学校,也需要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做到公平、优质、均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质量的育人。
Q3浙教观察:对于一所现代化农村初中来说,您觉得“教育共富”最重要的是什么?学校又该如何成为共富路上的排头兵?
卢华伟:我们学校作为富阳区西部一所窗口学校,作为新龙地区的龙头学校,在教育共富的路上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实现自我担当。立足学校“为了每个学生的美好前程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办学理念,做好新时代育人榜样;同时,协同本区兄弟学校一起,通过教育教学多维合作研讨、结对共同体校际交流、互联网+义务教育活动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比如说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地区间的兄弟学校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课堂研讨;分享优质校本资源,将其作为地区间兄弟学校的共享资源;同课异构,我们会通过举办学术节、课堂节等活动的时候,邀请兄弟学校一同参与;教师经验交流分享,我们也会派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参与一些教研活动。让新登镇中在教育共富的过程中发挥榜样的作用。
打造“雁阵齐飞”效应
让师生在这里每天都能绽放生命的精彩
Q4浙教观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凝心聚力,教师的成长与幸福感、获得感也是“教育共富”的重要内容,新登镇中学目前的师资情况如何?学校是如何帮助教师成长的?
卢华伟:我们学校目前在校教职员工人,目前专任教师中、高级占总人数的82%以上,其中杭州市教坛新秀7人、富阳区学科带头人2人、富春名师1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那么该如何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实现新老教师经验传承?我们学校开展了“三个工程”。
一是玉琢工程,即为雕琢美玉一般雕琢培养。当新老师来到学校时,学校会开展青蓝结对活动,让新老师在“老带新”的过程中熟悉学校文化,了解教学工作,迅速适应自己的新身份;二是领雁工程,即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带头引领,让这一阶段的老师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更好地成长;三是薪火工程。我们学校的老师总体年龄结构在45岁左右,年长的教师居多,他们身上有着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会安排一些研讨活动让他们进行分享,传承他们身上的教学经验,最终达到头雁引领、强雁紧随、雏雁跟进的雁阵齐飞的效应。
Q5浙教观察:如何在教育共富的背景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对于新登镇中学来讲,您是怎么理解和实践这个问题的?
卢华伟:这是新时代教育三问!从进入我们学校,大家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见四个字——官塘印记,意思是说,希望进入到新登镇中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留下美好的印记。那么如何把这个印记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里?一是我们通过读书节、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获得乐趣的同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二是如我们的校训所讲——广博、专注,希望学生的知识深度是广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专注的。我们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新登的属地文化就是院士文化,我们会把院士在读书时的励志故事、学习方式等都设计成课程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院士文化的同时,得到更好发展。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时,这对老师也同样提高了要求。比如说,老师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传递知识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课堂,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来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新登镇中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也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强者。
Q6浙教观察:“双减”政策是一项新时代背景下关乎教育未来、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国策,各地各校的“作业革命”如火如荼、课后服务五彩缤纷。新登镇中学都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哪些收获?接下来又将如何做?
卢华伟:“双减”的重点就在于作业管理,要做到减量不减质。如此一来,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无论是老师的备课、上课,还是作业的设计、布置,以及讲评等都需要老师花费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所以学校在针对不同的学情和个体上,采用了分层作业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面对“‘双减’之后,学生干什么?”这个话题,学校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社团活动,每天傍晚,都可以看到学生们在篮球场、足球场等不同场地运动的身影,同时也展现学校的一种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学校也出台了一项“提质”项目,即潜能生的破冰行动。我们认为,有些学生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自身的内驱力不强,和过低的家长期望值,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他落后于同龄学生。这部分学生只要给予一定帮扶,是能够发生很大转变的。那么如何做?一是党员引领,党员发挥导师作用,帮助潜能生成为有信心、有目标的人;二是大小先生勠力同心活动,首先,作为首席大先生的班主任,通过班主任间的沙龙活动,研讨优秀的潜能生案例并分享给其他班主任。其次,作为学科大先生的任课教师们要做好五个“一”的帮扶工作,比如每周他们要对潜能生进行一次提问、一次集扶、一次面批、一次评价。最后,作为领学小先生的同桌,学校要求他们要每日做好六个“一”的互助活动,比如预习的监督、上课提问的提醒、资料的整理等。
Q7浙教观察:据了解,您年的时候,以教师的身份初到新登镇中就职,年,您以校长的身份再次回到了新登镇中任职。这两次身份的转变,您的心境有着怎样的转变?接下来您有什么样的规划?
卢华伟:我是年8月到新登镇中参加工作,在这里工作了10年,年到富阳区的富春中学工作了12年,年8月又重新回到了新登镇中。回来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物、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气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但是和上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是带好一个班,现在是要带好一所学校,要更多的从学校发展等方面去思考问题。
新登镇中也算是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积淀,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把它好的地方继承发扬;其次是梳理目前学校哪些方面有问题,并精准解决;最后要挖掘本地特色,创建品牌,把新登镇中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让老师能够在这里愉快的工作,让学生在这里能够快乐的学习,每天都能绽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