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胜
1
景泰八年(年),对于命运多舛的大明王朝来说,发生了两件举国震惊的大事件。第一件事,是明英宗朱祁镇趁明代宗朱祁钰患病之际,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英宗复辟。朱祁钰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登基称帝所起年号“景泰”,原本想开启大明王朝的“景明安泰”,可是八年后发生震惊天下的“夺门之变”,朝廷易主不说,自己的生命也戛然而止于30岁;第二件事,是复辟的朱祁镇,以“篡位易储,紊乱朝纲,擅夺兵权”的罪名,将少保兵部尚书于谦杀害。
年正月二十二日,对于洒满将士鲜血誓死捍卫过的大明王城北京来讲,是一个悲壮且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明英宗朱祁镇定于谦为谋逆罪,准备将其按大明刑律以极刑斩首弃市。阴霾笼罩着整个京城,刺骨的寒风犹如无头的猛兽,在京城街巷乱窜。于谦从关押自己的诏狱大牢到崇文门外,这一路走得好辛苦,他曾经背负过大明王朝生死重任的臂膀如此瘦弱,似乎再也承受不住丝毫重力。于谦实在太累了,他想静静地睡下去,睡在自己曾经浴血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少年于谦写下这首自己最喜欢的诗篇时,也仿佛为四十年后自己即将结束的六十岁生命画上了一个清白的句号。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清白留世。这是于谦年少时就立下的坚定誓言,从十六到六十,于谦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践行,而今天他则不惜用一种悲壮,去证明这一切,因为他已经完成了王朝赋予的使命,死而无憾了。
刺骨的寒风阵阵袭来,像似一群索命的恶鬼,不停地呼号,围着囚车拼命地打转。囚车木轮吱吱呀呀的响声穿越阴霾,好似一路洒下的哭魂曲子。“于大人,一路走好!”“于大人,您是冤枉的!”……此时,通往崇文门的道路两旁早已挤满民众,有些还是八年前和于谦为保卫这座城市共生死过的勇士,劫后余生的京城百姓,早已把于谦视为再生父母。一大早,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就是送别于谦大人最后一程。“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有关史料曾这样记录下当时的悲壮场景。苍天仿佛也在替于谦鸣抱不平,漫天阴霾,寒风呼号,哭声一片。囚车中的于谦转过头,望着道路两旁的群众,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但还是紧紧咬着牙,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没有让它滴下来。于谦戴着铁链枷锁的手努力地向外挥了挥,这既是向这些可亲可敬乡亲的告别,更是向自己身后那个渐行渐远王朝的作别。
于谦知道,八年前当自己说出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话语后,就已经不知不觉站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对立面。在于谦看来,其实谁当皇帝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社稷安危,天下太平,苍生有幸。“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朝堂无主,攘外必先安内,于谦的心里只有“天下”二字,他力主郕王朱祁钰称帝,以号令天下,挽救大明帝国于危难之中。对于八年后今天这个结局,于谦或多或少也已经有所预感,他知道这既是家和国之间利益的平衡,也是忠勇与苟全的博弈。寒风呼啸而来,伴着阵阵凄苦的垂泣,像是远处两军对垒时的马嘶,又像是大难中人们的呼救。此刻,于谦淡然地望着前方,他想起了千里之外江南故乡的那片湖山,那里有盛满自己儿时欢乐的坊巷,有书声盈耳的草堂,那里也曾经是自己偶像文天祥誓死保卫过的地方。
2
明洪武三十一年(年),对于鼎盛的大明王朝来讲,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大明王朝送走了它的建立者,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时,也迎来了它的拯救者——于谦。
年5月13日,于谦就出生在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太平里(今杭州市上城区)一个官宦世家,于家自高祖以来世代为官,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官至湖广宣慰司都元帅(三品官),后调任杭州路大总管,遂把家迁至了杭州。于谦的祖父于文,也曾在兵部和工部任职,可是到了于谦父亲于彦昭这一辈却改换了门庭,于彦昭笃厚仁义,好善乐施,但他看不惯官场腐败,发誓“隐德不仕”,于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洗尽铅华的官宦家庭里。位于钱塘太平里的于家,还有着与别人家最重要的不一样,于谦祖父最敬仰民族英雄文天祥,于家世代供奉文丞相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于家祖先一样。沐浴着祖辈荣光,感悟着父亲诚信忠直、鄙污轻财的品格,祖辈那份浸透骨髓的忠勇,影响了于谦一生。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祖籍河南考城(今兰考县)。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父亲曾经给于谦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说,在于谦出生之前的那个晚上,自己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金神对自己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于谦父亲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连忙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父亲醒来不久于谦就来到这个世上,于是便给孩子起名叫“谦”,意思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当然,这些坊间传说不足为信,但是于家世代忠义却是有口皆碑。
俗话说,优良素质福益终身,劣弱素质祸殃一生。于谦少年英才,志向高远,小小年纪便饱读诗书。鲁迅先生曾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想,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于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于谦六岁时,跟随家人清明节去扫墓,他的叔叔随口说了一句:“今日同上凤凰台”;想不到机灵的于谦接着答道:“他年独占麒麟阁”,小小年纪语出惊人。于家世代官宦,深染儒学,于谦8岁时就能够“通经书大旨,屡出奇语”,被誉为“神童”。有史料记载:“少读书,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于谦读经书,疏通大旨,见解精辟,语惊四座。
少年于谦在醇厚家风的浸润下,不但读书刻苦,还志向高远,他为文天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忠烈气节所感动,把文天祥视为偶像,在自己书斋的墙上悬挂着文天祥的画像,而且走到哪儿,就挂到哪儿,数十年如一日。“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于谦从儿时就立下宏伟志愿,要向民族英雄文天祥学习,他还专门为文天祥写了像赞,置于座右,以表自己心志。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于谦,吴侬软语,精致灵秀,并没有磨去他骨子里的刚直固守,反而铸就了他坚贞不屈的脊梁,少年于谦早已抱定“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吴山,位于杭州西湖的东南,春秋时为吴越争夺之地,故名吴山。吴山上有一道观名叫三茅观,元朝时三茅观毁于战火,明初重建,观内设有书馆,于谦年少时就曾寄宿在三茅观读书,潜心求学。距离于家仅有数百米之遥的吴山,峰峦叠翠,左临钱塘,右瞰西湖,南望秦望山,北眺杭州城,汇聚杭州厚重人文地理精华。于谦在这里读书,可以自由酣畅地俯仰古今,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之中。诸葛亮、苏轼、岳飞、文天祥、陆贽等先贤思想,强烈震撼着于谦的心灵,当其他少年还在西子湖畔弹琴吟对之时,于谦却在岳庙里徘徊,与岳少保神往,“精忠报国”四个字深深印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有一次,于谦和朋友去富阳游览,偶见石灰窑煅烧石灰的场景,他激荡在胸中已久的豪情顿时倾泻而出,吟出了那首传唱至今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兼有白居易浅白易懂的诗风,表达了于谦内心的真实写照,倾泻而出的是生命冲动,率真性情和火热激情,全部浓缩在28个字之中。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褪色,为了理想和探索,少年于谦什么都可以置之身外,他无惧熊熊烈火的炙烤,也无畏粉身碎骨的结局,他心中有目标,人生有方向。
3
官宦家庭出身的于谦与常人一样,自小就有入仕为官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他要留给人间的不仅仅是一色“清白”,还要像煤炭一样焚烧自己,把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这个时代。于谦在《咏煤炭》诗中曾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仕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雄心勃勃的于谦在17岁参加乡试时,就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折,乡试不第。但是,于谦并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学益笃,志更坚,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或许这就是英雄与懦夫在性格上的分水岭。后来,于谦在回忆自己读书经历时,曾这样说:“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史书对于谦发奋读书也曾有记载:“面壁读书,废寝忘食,濡首下帏,足不越户。”永乐十九年(年)的那个秋天,杭州湖山弥漫着醇厚的桂香,于谦就是带着满身桂香和他远大梦想,开始跌宕仕途的。经过六年的砥砺奋进,24岁的于谦终于再度踏上艰难的科举之路,赴京参加殿试,仕途之路一波三折。耿直于谦,举笔如利剑,在这场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中,他直指朝廷的各种利弊,落笔之处毫不留情,因“策语伤时”(抨击时政),遭遇权贵大臣忌惮,于谦被压到三甲九十二名,最后放任都察院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秩正七品,其职责为“辩明冤枉”,监察地方官员,“为天子耳目风纪”。尽管监察御史也只是一个正七品职级的小官,在别人看来有些委屈于谦,但他内心还是有所慰藉的,因为自己毕竟从此有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展示自己抱负的机会,况且还是天子的耳目呢!
永乐二十一年(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对屡犯大明边境的阿鲁台大动干戈,第四次北征。这一年,26岁的于谦,也因“廉干”(廉洁干练)开始崭露头角,奉命出使湖广犒劳官军,兼招抚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尽管明成祖北征阿鲁台,安定边疆,但此时大明内部已经开始有些不安定,当时驻守在湖广、贵州一带的明军高级军官,常常乱杀无辜,以此向朝廷冒功求赏,导致四川、贵州部分少数民族接连起兵闹事。攘外必先安内。于谦此行的目的表面上看是代表朝廷去奖赏官军,实际上他还肩负着调查百姓起兵的秘密使命,看看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导致。朝廷赋予的这一重任,对于出道不久的于谦来讲不能不说是个考验,况且百姓起兵之事牵扯到诸多地方军政要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于谦,想要调查出事件的子丑寅卯来,势必困难重重。但是,于谦不辱使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听说于谦御史来了,那些地方官员做贼心虚,企图采取各种方法拉拢腐蚀于谦,掩过饰非。于谦首先从官军申报的功劳入手,以核查军功为名,深入民间察访,成功掌握了部分地方官员犯罪证据,如实上疏朝廷,及时揭发地方官员“邀功妄杀”的罪状,使他们受到严惩。初出茅庐的于谦,不畏强权的做事风格,越来越引起朝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