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富阳的会同街,让追梦人一品乡愁
TUhjnbcbe - 2024/8/5 16:53:0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胡江勇陶伟强)3月1日起,会同县K专列名赴杭返岗的“追梦人”,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生活。富阳银湖街被称为“会同街”,于亮亮在这里开了一家属于会同人的餐馆,叫“湘里湘亲”,返岗第一天,他和妻子就忙个不停,打扫卫生,清洗餐具、防疫消毒......餐馆面积不大,里面摆放着6张桌子,餐桌下烧着一盆炭火;厨房菜柜上,摆放着酸姜、酸萝卜、腊肉、香肠、血圆子等具有会同特色的食材。受疫情影响,餐馆的客人并不多,来的都是点菜后打包带回家。于亮亮是会同县林城镇岩头村人,他在餐馆负责厨房,妻子是服务员又是管账员。“我们的客人主要是会同老乡,常年在外打拼,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口熟悉的家乡味。”于亮亮在岩头老家开过餐饮店,年,他得知会同在富阳务工的老乡特别多,而且集中,于是他把“会同的味道”搬到了富阳。于亮亮说,餐馆所需菜品食材从会同发货,这样能够保障菜品的质量,更有“家乡的味道“。银湖街是富阳的一条老街,这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同餐馆外,还有不少会同米粉店,深受老乡欢迎,杨秋平是一家米粉店老板。“我这次带了多斤米粉,十多瓶豆腐乳,还有酸豆角、酸姜、酸萝卜、辣子粉过来。”杨秋平是K专列的乘客,林城镇龙塘村人,年来到浙江富阳,在这边工作、生活了十多年。越是好吃的粉面店环境越是简陋,杨秋平的米粉店,只有一个简陋的招牌,门前搭着一个大棚,店内卫生干净整洁。杨秋平主要卖早餐,有小笼包、饺子、米粉、面条,她向记者介绍,生意好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出多碗粉面,今年受疫情影响,客人不能在店里聚集吃粉,他们有序排队,打包带走。常年在外打拼的会同老乡,最怕在朋友圈闻到家乡的味道和听到浓浓的乡音。“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会同话,很亲切,就像家里一样,我们都说这是会同街,不是富阳街。”一名长相憨实的中年男子,同记者聊起了家常。这位聊家常的“大叔”叫游太松,51岁,老家在团河燕冲村,他来富阳打工23年了,身材高大、威猛,这条街的老乡喜欢叫他“大哥”,老乡们遇到什么难事,都喜欢找他帮忙。“当时来的时候,这条街周边都还是泥巴路,房子都是泥巴房子。”游太松在富阳做过泥工、当过司机、开过推土机、进工厂做个机修,现在一家工地做包头,他在富阳买了房和车,一家人搬了过来,成了“新富阳”人。记者采访了解到,富阳银湖街、三桥村是会同外出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厂房和租房很近,子女学校读书也很方便,被老乡称为富阳的“会同街”、“会同村”。“这边生活习惯没有什么区别,有家一样的感觉,人也很好打交道,村民经常送菜给我们。”胡荣彪是浙江保利电梯导轨有限公司一名工人,他一家四口在富阳三桥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到富阳工作了6年,他和妻子每月工资一起1.1万元,胡荣彪很满足。胡荣彪老家在若水镇瓦窑村,女儿在这边读书,去年还将母亲接了过来。三桥村党委委员方炜介绍,该村微小企业有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全村会同籍务工人员近千人,他们在子女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和本地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据了解,年,会同县、富阳区两地人社部门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会同县有近人在富阳办理暂住证,他们有的是贫困户,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单身汉,有的拖家带口,他们带着梦想,在这里打拼,他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自己的家乡。[责编:许诺][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阳的会同街,让追梦人一品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