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了千年的萧山板龙 如今“龙头”难舞动
萧山河上板龙,起源于唐朝,已有千余年历史,在萧山乃至浙江都有着不小的名气,上个世纪80年代曾在杭州为彭真委员长表演过,1997年参加过萧山庆祝香港回归的演出,同时板龙活动也成为一年一度闹元宵的重头戏,如今已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板龙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正遭遇“千年之痒”。
传承“青*不接”,有断代之虞
历史上河上板龙经历代传人传承和发扬,如今已名声在外。但现在的这些民间艺人多是老年人,年龄大多超过60岁,且后继乏人。
每到春节,一些板龙制作的老艺人就聚到村祠堂,粘贴龙鳞的烦琐工作也都是村中老人帮忙完成的。目前,整个河上镇只有傅叶茂、傅张兴、傅月朝、傅金明等几位70岁上下的老人能熟练制作板龙的核心部分--龙头,而他们几位都没有自己的徒弟。虽然河上小学、河上初中都已经建立了板龙传承基地,以板龙制作为蓝本,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板龙制作的传人,但由于与老艺人之间存在着60年的年龄差距,板龙的制作手艺仍然呈现“青*不接”的局面。许多老艺人都为之担忧,呼吁抢救、保护、传承这难得的民间艺术。
板龙艺术传承,呼唤新传人
如今,缩短两代传人之间的年龄差距,解决“青*不接”现象已成这些民间老艺人的心病。年逾八旬的龙头制作民间艺人傅茂根和堂兄傅士根,为保证板龙制作技艺的传承,专门制作并保存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龙头竹篾壳子,并保存了部分有价值的彩灯,这些藏品,将是新传人们继承这一民间艺术的范本。怎样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更多的后人了解、传承板龙这一民间艺术,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专家建议:培育板龙“民间市场”
板龙这一民间艺术,它要发展下去,就必须有市场,有观众,即要有市场才能传承下去。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顾教授介绍说:“开发民间艺术的潜在内涵和经济价值,让民间文化绽放异彩,就是让民间艺术找到自己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拯救民间艺术不成为空话。”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观众培养是重中之重,即让民间艺术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河上镇组织的一年一度的龙灯盛会,为板龙的延续出了一分力,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或许新传人在这些年轻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