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君”,一方面是夸奖他词作水平之高,另一方面则是指他的词够婉约够唯美。喜欢学习古诗词的人大都知道,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一代词宗,非常擅于描写男欢女爱。譬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过程,每个阶段所处的环境和个人心态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据资料介绍,年轻时的秦观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对未来的前途也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所以,青年时期,秦观创作了一些比较优秀的田园诗词,此时的他还未经历仕途的险恶,他的心是纯净的,兴致是豪迈的。在一个春天,秦观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即兴创作了一首田园风格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词作原文如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的大意是:绿树成荫,环绕着村庄。春水荡漾,溢满了村里村外的池塘。沐浴着东风,乘着豪兴,我自由自在地徘徊在乡间小道上。小小园落,方寸之地。里面却一应俱全,收尽大好春光。园里精彩纷呈,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看去,前面有一带围墙。树木掩映之间,隐约有几间茅草屋。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小桥矗立在溪水之上,桥旁有一座酒家,青色的招牌旗帜在风中飞扬。偶然兴之所至,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鸟语花香,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秦观这首《行香子·树绕村庄》是一首山水田园词。整首词围绕自己的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以白描的手法和浅近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融写景、状物、抒情于一炉,多个画面即可单独成立,又能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前后照应,相互辉映,最终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全词笔法轻灵,意兴盎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情感质朴,语言清新,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总起来看,这首词通篇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秦观其他词作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得清新明快,质朴自然,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开创了另一番新天地。所以,这首词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二、苏轼的《行香子·述怀》笔者之所以喜欢学习古诗词,主要在于可以从古诗词里面汲取一些精神食粮,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烦恼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从来就没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坎坷曲折和恼人的凡尘俗事。“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这话我完全赞同。其实,苏轼的豁达达观既有与生俱来的成分,而更多却是在一次一次的人生磨难中逐步沉淀升华而来。所有这些在其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可见他也是经过无数次的认知和思辨。元祐年间,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第二次重大机遇,此时他已年过半百,对他非常赏识的高太后力主重用他,被召还朝,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后任端明殿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一时风头无两。然而,由于他太过耿直,不善于搞权术和政治斗争,一肚子不合时宜,公然跳出来反对尽废新法,结果遭到同党的无情排挤,不得不自请外放。在此背景下,苏轼创作了一首《行香子·述怀》,词作原文如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首词的大意是:入夜,空气清新,尘埃落定,尘滓皆无。月华如练,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必须把酒杯斟满,举杯对月,尽情享受这美好时光。名和利都是虚的,就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劳苦。可叹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可叹人生,就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可叹人生,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然,我满腹才学,自负有才。开口说话却不受欢迎,常常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饮酒作乐,恢复人的本性,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才能归去,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做个无所事事的闲人。面对着一张琴,有琴可弹。温一壶老酒,有酒可饮。临一溪清流,有山水白云可赏玩,那就足够了。
苏轼这首《行香子·述怀》是一首即景抒怀词。整首词首先描述了恬美静谧的夜色这一抒情环境,然后,便进入玄学思辩,抒写了自己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全词语言畅达,音韵和谐,表里如一,完美融合,突出议论,颇具哲理,充分发挥了自己博学雄辩的特长,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为东坡词中风格旷达之作。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普遍比较浮躁,追逐名利、尔虞我诈者甚多。然而,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卧眠不过三尺之地,功名自是过眼云烟。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一闪而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如同浮云一般的名利,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三、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宋神宗登基后的第四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正轰轰烈烈地展开。苏轼时年三十四岁,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初现端倪,作为旧党的骨干力量,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并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洋洋洒洒地上书直指新法的一些弊病,因此也就惹怒了宰相王安石。当时,新党正在得势的时候,朝政基本上由新党把持着,与新法唱反调的苏轼自然受到排挤和打击。苏轼于是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苏轼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人品高尚。杭州太守对苏轼礼遇有加,当地的许多文人佳士也争相与苏轼结交。苏轼到了杭州,如鱼得水,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权,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杭州的第三年春天,苏轼奉命巡查富阳,从新城来到桐庐,乘舟漂流在富春江上,经过七里濑时,被周围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心有所感,写下了一首赞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佳作,这便是非常著名的《行香子·过七里濑》。词作原文如下: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舟轻如叶,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水天一色,江水清澈,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辨,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中沙洲,烟雾缭绕,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的溪水,清澈而见沙底,小舟很快就通过了。清晓的溪水,清冷而有霜意。月光下的溪水,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从纵向看,溪水两岸连接着起伏不断的山脉,重重叠叠,如同一幅山水画。从横列看,青山曲曲折折,如同一张屏风。算来,严光当年白白地在这里垂钓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不管是刘秀称帝,还是严光垂钓,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连绵不绝的远山,重峦叠嶂。山间的白云,缭绕变幻。晨曦中的青山,青翠欲滴。
苏轼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濑》是一首写景词。整首词通过详细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溪水的不同美感,然后简略描写了江水两岸山景的美妙,着力描绘了富春江七里濑的优美景色,同时,发出自己的感想,表现了自己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全词动静结合,画面优美,既有美感,又有哲理,语言清丽,意境广渺,刚柔相济,韵味深远,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用如椽妙笔,为我们展现了富春江上的大美景色,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在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了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寄寓了自己因缘自适、看透名利、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细细品读这首词,在充分享受诗情画意的美感的同时,如同聆听智者讲述人生真谛,总有点韵味无穷的感觉。
四、辛弃疾的《行香子·三山作》据记载,在宋朝文坛,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是存词数量最多的文人,他存世的词作共有余首。在这些词作中,我们读到了一代词坛巨匠的喜怒哀乐。不少男人喜欢辛弃疾,是因为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情,还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豪情。而不少女人喜欢他,则是因为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可以说辛弃疾是一个侠骨柔情的响当当的人物。辛弃疾南归后,始终得不到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重用,有时甚至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压。三十八岁那年春天,辛弃疾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至现在,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气候的变化,他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雨未晴、风云不定的气候中,写下了一首明志与抒愤的词——《行香子·三山作》。词作原文如下: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这首词的大意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识趣的好雨就在这个春天适时地下了起来。我要趁这时令,赶紧回家亲自耕种。更何况,现如今,已经到了清明时节。在小窗边,我独自闷坐着。侧耳倾听,屋檐间不时传来雨水滴答的声音。可恨的是,到了夜晚,一会刮起大风,一会儿升上明月,一会儿又布满乌云。
在风吹雨打中,落花伴着飞絮飘零。黄莺和燕子也叽叽喳喳,再三对我进行叮咛。怕妨碍我,到湖畔闲行漫游。只要朝廷有意向,允许我在湖边漫步。我还费什么思量,又何必这样烦闷操心。但是,我总担心老天爷阴晴不定,放任天气一霎儿阴沉,一霎儿下雨,一霎儿又晴天。
辛弃疾这首《行香子·三山作》是一首即事感怀词。整首词先写盼望及早归耕而不得的急躁不耐的心情,然后写预想盼到“天心肯后”的欣喜心情,以阴晴难测的初春天气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矛盾心境,表达了自己倦游思归的愿望。全词借景抒情,婉转曲折,一语双关,意在景外,善用排比,朗朗上口,字字紧迫,句句担忧,以比兴为主,表达了辛弃疾急切的归家之情,当时他早已对朝廷不抱期望,只愿能早日归隐田园,又担心朝中有人兴风作浪,所以就盼皇帝作美,准许自己还乡养老。总起来看,这首词有别于辛弃疾惯常的豪迈词风,是一首难得的曲折婉转之作。读来,不由得为辛弃疾急流勇退的意志心存感佩。可惜在写完这首词后,辛弃疾并没有归隐成功,直到几年后才回到上饶闲居。结尾化用了老乡李清照《行香子·七夕》里面的句子“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味道。
五、蒋捷的《行香子·舟宿兰湾》“化用”在古代诗坛词坛实在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不过,“化用”可是件考验诗人和词人水平的精致活儿。有时,前人的诗句默默无闻,被后人化用至自己的作品中,往往能点石成金,成为人尽皆知的千古名句。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是唐代诗人翁宏用以表达春残之景的句子,被北宋词人晏几道化用入其《临江仙》中,由原来的单纯写景,顿时平添了许多情思,似情似景,妙不可言,意味无穷。还有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伟人在其后添了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大放异彩!晏殊曾经写过一首七律,其中有一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对此句极为喜爱,后来便直接用入新作《浣溪沙》词中,成为千古名句。南宋末年著名词人蒋捷对自己创作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情有独钟,于是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首《行香子·舟宿兰湾》,里面有很多句子都是直接化用而来。词作原文如下: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
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
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这首词的大意是:樱桃熟透了,红的鲜艳欲滴。芭蕉长得非常茂盛,一片绿意盎然。春天已悄然归去,如蓬草一样漂泊不定的游子,依然在外漂泊。昨晚,还游荡在生长谷物的水边。今晚,却已到了生长兰草的涯岸。奈何,阴云密布,冷风习习,细雨萧瑟,天气阴晴不定,让人惆怅顿生。?归家后,一定要先拿出自己心爱的银字笙,调弄把玩一番。当然,还不能忘了焚上精致的心字香。家中亲人是否在急急盼我归去呢?这样翻来覆去地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只想借这一江春水,把这满腔愁绪冲淡,随水流走。渡过前面的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就可以归家了。
蒋捷这首《行香子·舟宿兰湾》是一首即事感怀的思乡曲词。整首词主旨是描绘漂泊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一方面,写旅途艰辛,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叹惋,以及对世事无常的烦忧。另一方面,把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都融进了景色的移换之中,从而抒发旅途乡思。全词语言明快,意境含蓄,巧用地名,双重词意,洗炼缜密,自然典雅,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婉转曲折地抒发个人思乡思亲之情,进而抒发了故国之思、山河之恸,体现了其深沉浓烈的家国情怀。这首词和《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秋娘渡、泰娘桥”等,都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句子意象,拿到这里再次使用,进一步强调了蒋捷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愁苦,虽说在艺术魅力上难以超越前者,但仍不失为一首思乡思亲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