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一段不写宏观财经分析文章了。我始终觉得这方面的宏观分析不需要多写,尤其不需要每天写,因为这谈的是大方向。大方向怎么可能经常变?加上我过去的分析正在一一得到验证,本文就说说最近中央的五项重大举措。这些措施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更加具体的方向,所以我必须说说。
一、继续治理银行,继续严厉去杠杆
在年已经对银行套了多个紧箍咒的前提下,银监会对银行的强监管态势将在年继续延续。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开展整治工作:1、公司治理不健全。2、违反宏观调控*策。3、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4、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5、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6、违法违规展业。7、案件与操作风险。8、行业廉洁风险。1月8日,一位银行业人士说:“过去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开篇都是写资产规模增加多少,十几年都没变过。今年开篇先谈内控治理,真的不一样了。”
在年,银行业进行“三三四十”专项治理的成果如下所示。各级监管机构发现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
与此同时,银监会行*处罚的金额及责任人,也都创下历史纪录。年银监系统做出行*处罚决定共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名,其中名相关责任人,在一定期限甚至终身,都不能再在银行业当高管。
去杠杆重点抓银行,很对!打蛇就要打七寸,控制住了银行乱放款、乱搞“金融创新”的冲动,社会总体杠杆水平就会下降。“让套利者无利可图,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这是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说的话。
打压银行,上一届总理就想搞这个,所以要推行“利率市场化”。但由于无法深入分析的原因,银行业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年乃至年。但在年10月份的重要会议之后,去杠杆成了主旋律,银行业将受到重点
当然,要说银行以后将过苦日子,也不现实。国家打压网络金融的一个目的,让支付宝、财付通把资金池的一半资金交给央行监管,也是为了保护传统银行业。加上在某些领域仍在加杠杆(农村、三四线城市以及部分国企),加上本文即将分析的其他两条重要措施,中国的经济发展机会仍然不少,所以银行业的日子并不难过。
只要严管银行业,加上对网络金融继续严管,就等于抓住了去杠杆的主旋律。
另一个去杠杆的有力措施就是中央对地方*府的财*不兜底了。
二、中央对地方债务不兜底
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会议闭幕以后,财*部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地方*府)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府认为中央*府会“买单”的“幻觉”。换句话说,中央不再对地方*府的债务兜底!
总算实行了!
实际上,早在年,成思危就说过地方债由中央*府买单是鼓励赖账。年3月,总理的《*府工作报告》已经释放出这样的信号,认为地方债过于庞大。厉以宁也建议中央不对地方债兜底。厉以宁认为:“很多地方*府当时借钱就没准备还,总以为中央*府能兜底。中央这次表现出“铁石心肠”的态度,也是在提醒地方*府,今后地方举债一定要规范化,严格审查、严格核算、用到实处。”
当时,国务院还发布了《地方*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这份应急处置预案将地方*府债务按风险划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Ⅳ级(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特大),并规定了相应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方法。
不过,好像地方不认为中央会动真格的,所以继续借债。年,中央再次发出警告:地方*府借钱要先想好怎么还。
但是,好像还是很多地方*府仍然当耳边风。哪怕在年上半年,仍有很多鼓励机构帮助地方*府借债的措施。因为他们认为,中央不可能让地方*府倒闭。但是年下半年,中央*府确实动真格的了。
一动真格的,在年底和年初,我们立刻看到了一些地方*府爆出了过去GDP造假的问题。如果说东北困难户辽宁爆出GDP造假还不令人意外的话,天津滨海新区居然爆出年GDP有1/3是假的,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内蒙古也爆出有亿GDP是虚的。自此,天津在中国城市的排名将下降两位,被重庆和苏州超过;而内蒙,也将被挤出“GDP万亿俱乐部”。
天津滨海新区,想想过去这是谁支持的,在天津高速发展的几年里又是谁坐镇天津,这个问题意味深长。
那么,国家为什么不再对地方债兜底?
因为这是:
1、去杠杆的需要。这是和整顿金融界必要的配套措施。否则,地方*府担保借债,一些金融机构抹不开面子就会借钱,从而整体抬升杠杆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确认:年秋季以来,我国去杠杆的态度是绝对坚决和认真的。
2、保卫人民币汇率的需要。只有降低货币超发,才能尽量捍卫人民币汇率。不过邓元杰对此始终存有疑问,因为现在人民币已经大为高估。在一些东南亚地区的黑市上,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到了8:1。过于高估的人民币反而会限制外资进入、鼓励内资出逃,国家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所以我不清楚为什么国家那么在意人民币汇率?难道是为了一带一路?对此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只能说,从*府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国家非常看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3、中美经济战的需要。大量地方债的背后有影子银行的身影,而影子银行的很大一部分由华尔街资本投资构成,这部分光利息每年预计都有亿元。他们想收割中国,但中国还想收割他们呢。中央严禁以地方国企抵债,同时对烂尾工程不得以地皮的未来租金收入作为偿债途径,这些都堵住了债务转嫁的途径,等于是将影子银行逼进了死路。
4、反腐的需要。反腐仍在进行。如果地方债兜不住,说不定会有什么幺蛾子出来,不管是地方*府还是金融机构,一旦出了事,可以顺藤摸瓜挖出老虎,乃至老虎背后的大老虎,从而达到清洗公务员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目的。
但是,中央这么做的手段是否过于急迫?过去中央曾多次鼓励地方*府借债,这次中央是否应该提前充分强调不兜底的重要性?我不知道。从时间上说,年已经透露出不愿意兜底的意思,给的缓冲好像也不能算不充分,但为什么地方*府事先都不太重视呢?
三、PPP急刹车
另外,国家搞PPP(由私营企业参与*府主导的项目)、甚至鼓励个人购买地方债,都有消解地方债的意图。不过好像个人购买并不踊跃,后来中央也开始规范PPP了。
我国PPP的规模相当大。截至年10月底,各种已进入开发阶段的PPP项目达到个,计划投资额10.2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个,计划投资额4.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这么大的规模,如果民间资本充分参与进来,对于缓解地方债,应该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秋冬以来,财*部、国资委相继印发了关于规范和管控PPP项目的通知,之前疾步如飞的PPP快速进入寒冬。
最重要的刹车措施,是年11月(嗯,重要会议之后)财*部印发的92号文《关于规范*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该文要求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PPP从入库项目中移出,明确PPP项目集中清理的完成时限是年3月31日。
PPP本来是引入民营资本、消解地方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现在急刹车,进一步去杠杆,很多地方*府肯定更加困难了。
当中央不再兜底漫无边际的地方债、PPP急刹车之后,地方*府能做什么呢?
1、爆出过去GDP的水分,希望能得到中央更多的转移支付。
如果GDP虚高,不仅可能造成中央*策的误判,而且会减少对地方*府的转移支付:“你的GDP那么高,税收那么高,就不用问我要这么多钱了。”现任地方领导一看这怎么行?如果中央的财*支持不增加,巨额地方债怎么还本付息?大量的PPP项目怎么进行?再说了,上一任领导虚报GDP升上去了,屎盆子凭什么扣我头上?所以,越是地方债严重的地区,越有爆出GDP水分的倾向,以期得到中央更多的财*支持。
可以这么说,正是各种严厉的去杠杆*策,让地方*府有了更多争取中央财*支持的欲望。怎么争取呢?反正过去GDP水分大,干脆爆出来吧。
只是,如果各地纷纷爆出GDP造假,我国过去几年总体的GDP增速到底会降低多少呢?
唉,我也不知道啊。但如果天津和内蒙古都爆出有多亿元的水分,全国的水分到底有多少?年上半年,我国财*盈余的省市只有“三省三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深圳(广东统计时不包含深圳)、福建,其余25个省市都是亏的(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
不说中国总体GDP增速这个话题了。回到中央不再对地方债兜底之后,地方*府能采用的对策。
2、缩减对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开支。
这是必然的,当*府入不敷出,又有一大帮人要养活时,必然减少对相对“外围”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支持。最后,甚至连基层公务员的收入都会大受影响。
所以,财*紧张的省份,那些三四线城市、五六线地区的人,估计很多都会往一二线城市跑吧?往长珠三角、北京继续跑?所以我有时候也有点阴谋论,国家是不是借此继续抬高一二线房价啊?呵呵,或许国家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么严厉去杠杆的效果,必然是金字塔底层先受到伤害,下面的人纷纷往一二线城市跑是必然的。
3、对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将无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至少多个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随着经济降温和去杠杆,以及人口向一二线城市集中,大部分开发区的经济将破产,而且其中很多开发区之前的状况就很差,是地方*府过去跟风,硬投资上去的。可以想像,当地方*府无力维持时,怎么可能在对这些凋敝的开发区继续投资?
举个例子,截止到年9月,山西省一共有30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5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太原经济技术、大同经济技术、晋城经济技术、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在省会。2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分别是阳泉、风陵渡、绛县、榆次、朔州、运城、祁县、晋中、太原、太原不锈钢、清徐、忻州、孝义、文水、壶关、临汾、侯马区、运城、交城、左云、大同塔山循环、襄垣富阳循环、运城空港、高平、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
已经不少了吧,但是山西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在年10月份的重要会议之前,山西要“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在全省形成“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格局。
不知道在重要会议之后,山西省的决心变了没有。全国大多数省市的决心,变了没有。如果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区难以为继,这些开发区的人口会流向哪里?
本文的题目是《中央的五大重大举措预示着投资的重大机会》,当三四五六线城镇的大量人口继续往一二线跑时,这当然会产生投资中的重大机会!
年以来地产股大热,应该也和此有关吧。对于先知先觉的散户来说,地产股难道不是一个重大投资机会吗?
4、裁减公务员,精兵简*。
按说,地方*府只要遇到财*危机,首先应该想到裁员,因为现在*府公务员队伍非常庞大。但是我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三条呢?
因为经济越是不景气的地方,人们越是喜欢走关系,把亲戚朋友往*府里塞。所以在小地方的*府里,早已经充斥了各种关系户,甚至一些地方早已形成了很多有地方势力的家族,他们在*府的各个部门工作,盘根错节,互相帮助。北大的一个博士不是早就对河南某个县进行过调查吗?这份调查还是将近十年前做的,但现在好像也比较火。
如果*府大规模裁员(小规模没用),必然会裁撤很多关系户。你们说裁谁?都是关系户,过去都是送了很多礼进来的,相互之间都照顾面子,裁谁?一旦大规模裁员,必然会惹急一些人,他们如果向上举报各种腐败,估计很多人都会进去。
所以,裁员反而是最不得已的措施。不到最后一步,地方*府不可能大规模裁员。
难啊,地方*府!
所有这一切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中央不再对地方债兜底和PPP的急刹车!
这么做的后果,不仅会继续加剧中央和地方自年以来越来越大的矛盾,而且我们必须考虑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既然国家不再对地方债务兜底,是否应该允许地方*府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地方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地方*府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措施有所松绑?虽然已经有的“漏洞”已经被国家“堵住”,但是地方*府会不会想出各种新办法“乱来”呢?由此又会导致什么后果?
全国一盘棋,非常难下,看来必须从根本制度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才行。不过这已经超出本文考虑的问题了。
四、进一步放松自贸区*策
国家在建立多个自贸区之后,年1月9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将在自贸区调整11部行*法规,2件国务院文件以及2件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
这个《决定》将赋予外资更大的权利,使外商可在自贸区做贸易、做期货套保,还能投资实业。它涵盖了16个产业领域和年9月以来成立的11个自贸区,涉及16项开放措施。一些重要措施有:
1、在公共交通领域,对加油站、民用航空、船舶业务的独资经营予以开放。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加油站建设、经营。
2、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形式从事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外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
3、在文化互娱、互联网、出镜旅游领域,给予了外资更大的营商空间。
4、允许外商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5、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娱乐场所。
6、取消外商从事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限制。
7、取消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开业年限限制。
8、取消外商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备国产化比例须达到70%以上的限制
……
单从这些措施来看,我国非常希望外资进入我国,非常、非常希望。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虽然中美关系好像越来越紧张,但是两国不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 ,而且美国越强硬、越封闭,我国就会越温和,越开放。呵呵,这是因为我国的外贸盈余基本靠美国。如果失去了外贸盈余,不能用美元进口石油等各种关键资源,后果恐怕非常严重。
这一点,舵主们比很多网上的愤青们明白得多。
那么,国家已经多次放松自贸区*策,现在有效果吗?应该说效果还不大明显。
那怎么办?
肯定会进一步放松喽。这是一种态度,重要的态度。
看看上面的自贸区地图。除了辽宁,是不是以各个直辖市和省会为中心?沿海有六个,中西部有五个,这难道不是重要的投资机会吗?
五、*府可能不再垄断住房供地
过去五年多,我国石破天惊的*策可谓一个又一个。1月1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他强调,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但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口子不开,严禁下乡利用宅基地建别墅大院、私人会馆。
对于房地产,姜大明说,我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动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也就是说,非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住宅用地,甚至可以向房地产企业供地盖房。
嗯,这还不是成文的*策,但从过去多年的发展阶段来看,这应该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确权的收尾阶段。而且也符合中央的大方向,因为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新华社也发表评论说,*府不再垄断住房用地,盘活非房地产企业自有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贯彻中央意图的土地制度变革。
而且,利用国有企业自有用地建设住宅此前已有先例,但主要是提供保障性住房。例如北京的国有企业目前已建设约12万套房子,这些房源均面向社会符合条件的保障房家庭,进行公开配租配售。
如果敞开土地供应,尤其是*府不再是土地的唯一供应者,对房地产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影响当然是:地价有望大幅降低。
实际上,90年代我国的土地就是各个区*府或国企卖给房地产的,所以价格不高。但年杭州集中全市土地统一拍卖后,土地价格上涨了将近十倍,直接促成了杭州房价大涨,并被当成“经验”向全国推广。如果,我是说如果,这次国家不再垄断土地拍卖,地价肯定会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有大量困难的地方*府和国企,它们为了救急,有强烈的卖地欲望。
第二个影响就是:一二线城市会进一步扩大规模,人口也会进一步向一二线城市集中。
这是必然的,因为小地方即使想卖地,也未必有人买,国家还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房子有的是。但是一二线城市不是这样,京沪早都在赶人了。所以如果在相当程度上敞开土地供应,一二线城市的供应就会明显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和集中人口。
当然,目前这项*策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即使没有这项*策,看看本文之前的各种*策分析,难道还不利于一二线城市吗?
还有一项局部的重要*策:四十年的深圳特区管理线被取消了。
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意味着自深圳特区扩至全市、二线关查验设施拆除之后,深圳原特区内外不再有物理阻隔!
邓元杰认为这条围栏早就该撤除了,因为特区内的人口早已密集得不成样子。除了春节,一般情况下人山人海,拥挤不动。现在就连春节很多人都在深圳过年了,所以人口早已太过密集。取消了围栏,当然更有利于深圳一体化、深广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继续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考虑到深圳经济已经是全国第三,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写到这里,本文已经很长了。本文的料很多,我写得相当辛苦。总结全文,邓元杰认为:
在严厉的去杠杆背景下,国家对银行和地方*府的限制越来越多,加上PPP的规范和急刹车,以及进一步放松自贸区*策,人口和经济有望继续向一二线城市(沿海热门地区和各个热门省会)集中,这必然产生重大的投资机会。一二线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使得我国对各种基础物资的大量消耗也有望继续持续下去。如果国家不再垄断土地拍卖,这个趋势将加速。
同时,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虽然国家暂时对地方债不兜底,但是随着大多数地方*府的难以为继,各种转移支付和整体维稳的支出还将继续增加。年和以后的整体大通胀格局,已经日益明朗。
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