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 [复制链接]

1#

摘要:针对传统劳动教育注重具体的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当前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现象,富春第七小学以正心立德、劳动育人作为基本定位,在传统的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实现劳动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立场创新,从静止到发展的内容创新,从工具到存在的功能创新,从单一到整合的实践创新。学校通过理念创新,引领劳动教育的落实;基地建设,开辟劳动教育环境;课程实施,创设劳动教育载体等方面的实践,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新劳动教育;实践

我校自年创办以来,本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理念,开展“新劳动教育”实践。学校从课程建构、德育活动、家校合作等多渠道,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十年不懈探索,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序列化、常态化,达到“正心立德,劳动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理念创新,引领劳动教育的落实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不再是狭义的劳动技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劳动为载体,进行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引导儿童通过劳动提升生命力,培养儿童通过劳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与塑造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形成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的教育氛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走的是整合性的教育道路,学校努力构建一个劳动教育的综合体。

新劳动教育实质上是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的时代诠释和重新架构,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它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创新,学会合作分享作为基本原则;以实践为价值取向,基于真实情景开展学习,并以正心立德、劳动育人作为基本定位。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新劳动教养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创新,从静止到发展的内容创新,从工具到存在的功能创新,从单一到整合的实践创新,使其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在劳动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奉献;感到劳动有趣,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才能,获得成长乐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地建设,开辟劳动教育环境

基地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保障。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建设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建校之初,几个教师、职工一起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上了韭菜、番薯等农作物。看到学生很喜欢这个小菜园,学校因势利导,决定把它建成为“开心农场”。围绕“开心农场”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不断发展。十年来,在家长和社会支持下,学校将原有的“开心农场”扩展到拥有20亩土地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立了农场种植区、农耕馆、中草药种植园、阳光绿谷现代农业园、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等实践基地,作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体验的主要场所。种植区划分成区块,每个班级承包两块地,负责日常的管理与养护。学生在班级承包区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花卉,不仅能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还能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了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道理。

此外,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辟了校外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安顶山茶文化体验基地、渔山稻乡基地、湖源乡鹅卵石绘画基地,洞桥营地等,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走进农村,走进自然,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更大的实践体验平台。

三、课程实施,创设劳动教育载体

在十年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以6个省级课题为引领,逐步完善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提升新劳动教育理论。基于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平台,本着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开发了农事劳作、劳动创意、美好生活3大课程群,共60多门课程,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其中,农事劳作是最具特色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开心农场,开发了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又下设“豆蔻年华”“二十四节气”“呀!土豆”等项目制课程。劳动创意课程群下设“鲁班工坊”“烘焙工坊”“财商课程”“小小农科院”“智慧小农夫”等项目制课程。美好生活课程群下设“生活整理”“成长30事”“志愿服务”“开学活动”“垃圾分类”等项目制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创新了学习方式,真正发挥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一)年段各异的主题学习

围绕“快乐种养”板块,每一个年级都确定种养项目(主题),并开展劳动学习。

1

蚕豆种植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选蚕豆种、播种蚕豆、绘画记录、除草管理。在亲身经历蚕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现象,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并在劳动过程中探究和体验,感受劳动之美。

2

种桑养蚕

结合三年级《科学》课的内容,在开心农场种植桑树,采摘桑叶养蚕,包括桑苗选取、扦插、管理、桑叶采摘和养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感受蚕吃叶、吐丝这一无私奉献的品质。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将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同时也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3

朵朵葵花向阳开

从分发瓜子到播种,从培育到摘花盘,五年级学生在向日葵种植采摘分享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向日葵的一些科学知识,对它的生长特性也有了了解。特别是学生全程参与种植养护,体验耕种、播种、管理、施肥和收获,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

学生在农场和家里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活动,亲历播种、开花、结果等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此外还有“油菜花开金灿灿”“呀!土豆”“小兔养殖”等项目(主题)活动,学生在主题种植学习的过程中,与动植物的生命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充分感受到了劳动与自然、劳动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

新劳动教育的课程不是单纯的种植劳动,更多的是整合了劳动技术、自然知识、创新技术、人文艺术、道德品质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学习。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以跨学科与项目的整合性学习为主的“开心农事”模块的学习。

1

二十四节气

开心农场与农历节气结合,学生可以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与街道联办节气风俗活动、了解农事劳作与物候变化的关系等,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记录等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激发对自然与生活的兴趣。在节气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观察、搜集、整理了节气的相关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感受,编写了《大地上的劳作:24节气亲子书》一书。在节气课程中的读写绘作品合编了《孩子们的24节气》一书。

2

农场小作家

在农场种植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借助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锄草中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想象表达,以此积淀写作素材,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3

田园古韵

这是基于田园劳作而开发的古诗词学习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学里有许多田园主题的诗词歌赋,不仅语言美,对劳动、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更是值得学习,对现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是积极的引导。在课程学习中,组织田园古诗词大会、田园诗歌吟诵等活动,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对传统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情感,增加了人文历史、风俗典故方面的知识。

(三)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

在“小小农科院”项目平台上,主要开展了“鲁班工坊”“烘焙工坊”“财商课程”“小小农科院”“智慧小农夫”等项目制课程研究学习。

1

小小农博士

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以菜叶上的细毛为对象进行观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神奇的微观世界。对植物的结构和生命特征进行各种问题的探索。诸如此类的研究形成“小小农博士”的系列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学会探究,成为农场探秘的“小博士”,满足了自主学习的需求。

2

理财小能手

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重合作、重研究,比如结合学生身边的社会金融机构的“项目”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银行交易体验、了解股市行情及风险等。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如何合理支配物资、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合理消费等等,并进行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