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vol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疗痤疮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5/9277572.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12月17日-18日,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将在杭州举行。

这场浙江考古奥斯卡,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钱江晚报支持。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将分3期(按年代顺序),亮出21位候选者的秘密武器,也为大家划个重点。

第一期回顾:浙江考古奥斯卡来了!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vol.1

8.宁波江北竹山湾遗址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光远

汇报人:卜汉文

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竹山湾村清道观南侧山麓地带。为配合工程建设,于年1月~2月,进行了先期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一处面积约平方米、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堆积为主体的遗址。年10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江北区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开展平方米的发掘,目前发掘还在进行中。

9月27日探方布设

F1(暂定)

遗址北侧为山体、南部为坡前平地,整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遗址地层堆积深约1.8~2.5米,到目前位置所发现的文化堆积,时代由晚至早分别为明清时期、唐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堆积为遗址主体堆积。

截止目前地层可分为以下四层:

第①层,垫土层。

第②层,明清时期地层,包含较多青花瓷片、青瓷片及部分陶片。

第③层,东周晚期地层,包含较多陶片,以泥质红陶、灰陶罐、印纹硬陶为主。

第④层,东周早期地层,包含大量陶片,以泥质红陶、灰陶罐,锥形鼎足为主,也有夹砂陶、硬陶、原始瓷等。

地块原状航拍

鼎足

豆柄

前期勘探TG2

石簇

石刀

水井(J1)清理完成照

竹山湾遗址的发现,价值十分重要。该遗址是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堆积为遗址主体。遗址文化堆积厚、分布范围广、保存状况较好,为宁波地区罕见;该遗址的发现完善了慈城地区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序列和文化内涵,为了解该区域的聚落与文化变迁提供了线索和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过去该区域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白。该遗址距句章故城只有六七公里,遗址内涵与句章故城也较为相近,为句章故城地区的历史重建与变迁提供一定基础。

9.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孟国平

汇报人:张馨月

嵊州市下方山及周边墓群位于浙江省嵊州甘霖、长乐镇,长乐江北侧,系配合嵊州国道建设仲发现,路线全长19.3公里。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项目涉及的下方山、苔苔山、郯城、白塔湾4个地块进行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工作,在发掘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余座,出土文物余件。

发掘区位置图

其中,下方山地块和苔苔山地块涉及的墓葬以东汉六朝时期为主,多为砖室墓,均分布在缓坡地带,平面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少数为“凸”字形带甬道和排水沟。绝大多数砖室墓盗扰严重,保存较差,残存墓底或少量墓砖。少数墓葬发现有纪年墓砖。出土器物包括硬陶器、青瓷器、铜釜、勺、铜镜、铜钱、带钩,铁剑、铁釜等。

下方山地块M26铜锺3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另有少数土坑墓,多位于山顶,平面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墓葬棺椁痕迹明显,残存人骨,墓底有枕木槽或排水沟,墓外可见由板瓦和鹅卵石筑成的排水沟。随葬品中可见铜釜、铜锺、铜鼎、铜镜、带钩、印章、五铢钱币,硬陶器、铁器及琉璃耳珰等。

郯城地块内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土坑墓,成片分布于山顶,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内置一棺一椁或双棺一椁,少数墓葬有排水沟。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器物以高温釉陶为主,常见器物组合为鼎、盒、瓿、壶、罐、罍、钫等,同时伴出少量泥质陶罐和印纹硬陶器等。郯城地块土坑墓的年代均为西汉时期。

白塔湾地块的发现相对较少,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半数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砖室墓,汉六朝时期和宋墓的发现数量不多。

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郯城地块M33、M70--M86航拍

郯城地块Y1-Y8

郯城地块M66

郯城地块M28

下方山地块M26

嵊州是浙江省内汉六朝时期墓葬的重点分布区,此次考古发掘墓葬分布集中,是继小*山遗址之后又一次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墓葬的年代跨度较大,分布和演变规律明显,形制多样,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历史价值较高,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情况,折射出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古代嵊州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0.杭州余杭故城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杨金东

汇报人:郭一波

余杭故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自秦代设余杭县以来,余杭县城在南苕溪两岸多次迁徙,县志称“避湖之溢则徙北,避溪之涨则徙南”。本次的考古发掘区域位于南苕溪南岸,属于余杭南城的范围。

余杭故城60年代卫星照片

余杭故城位置图

一、东汉—兴建

余杭南城兴建于东汉初年,东汉晚期被短暂废弃。我们发现了东汉余杭城的东、西城墙和护城河,明确了城的范围。城墙宽约22米,由*土堆筑而成;护城河宽约20米,深约4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约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二、六朝—沿用

六朝余杭城基本沿用了东汉余杭城的城墙和规模,加筑了东城墙,并且修筑了太兴二年(东晋年)纪年砖砌成的水涵洞,县城回到溪南。

余杭故城各时期重要遗迹分布图

东汉-六朝东城墙及护城河

三、隋唐—扩张

隋文帝平陈后,废钱塘郡,置杭州,余杭县城短暂地升格为杭州州治。六朝余杭城的东城墙遭到废弃,但在六朝余杭城外发现了丰富隋唐遗物,说明余杭故城极有可能向东扩张。

四、宋元明清

北宋雍熙初,余杭县城再徙溪北,并不再南迁,但南城仍然被使用。发现的北宋晚期废弃的高等级建筑基址,极有可能是当时的税务等官署机构。

五、元代城

还发现了元代的西城墙、城门、护城河,是元至正十六年(年)浙江行省参知*事杨完者于溪南所筑之城。

余杭故城遗址出土器物(二)

余杭故城遗址出土器物(一)

余杭故城发现了从战国延续至今的古今重叠型城址,结构清晰、保存较好。

①作为中央控制越地的重要枢纽,汉六朝余杭城的发现是研究中央王朝视野下制海与备越的样本;

②作为隋初设杭州的州治所在,是杭州城市发展的起点,可称作“最早的杭州”;

③作为南宋时期的京畿之地,大量且保存极好的宋代城市遗存的发现,是目前研究宋韵文化以及南宋临安城体系的最佳材料;

④余杭故城与南苕溪、南湖、西险大塘、运河等构成有机整体,上连良渚古城、小古城,下启杭州城,对研究古代城市选址、人地关系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11.宁波海曙孟夹岙墓地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许超

汇报人:许超

墓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孟夹岙山,北近鄞江,西临甬金高速。周边先后发掘过上庄山(年)、蜈蚣岭(年)、龙舌山(年)等墓地。年12月至年3月,为配合洞桥垃圾焚烧新建项目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对该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

孟夹岙东坡墓葬分布图

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9座,分布在孟夹岙山的北、东、南坡,范围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其中东坡分布较为集中。墓葬遭盗扰严重,年代上大体可分为汉六朝、唐宋、明清三个时期。

汉六朝墓葬,21座。其中东汉土坑砖椁墓2座;孙吴、西晋时期墓葬4座,墓葬平面多呈凸字形,墓室内设有棺床,墓壁采用顺丁方式筑砌,部分墓葬铺设有排水沟。M6发现有“元康元年”()纪年铭文;东晋时期墓葬9座,墓葬形制、筑砌方式与前一阶段近似,M2发现有“永和元年”()纪年铭文、M10发现有“隆安九年”()纪年铭文;南朝墓葬6座,多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墓。

M4

M32

M10

M8

M27

唐宋墓葬,2座。M51平面呈船型,为单砖室券顶墓。M23破坏严重,仅余墓底轮廓与排水沟,墓底长4.2、宽4.1米,推测为多室合葬墓。M23发现有“大中”铭文砖。

明清墓葬,26座。多为双室或多室的砖、石混合结构,大多以方砖或石板铺底,条砖筑砌墓室,石板盖顶。M19为双室合葬墓,前方横置墓碑,碑铭“明闽漳平少尹百桥张公之墓”。据道光《漳平县志》,墓主当为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任漳平典史的鄞县人张玙。M27为多室合葬墓,从墓底残存的痕迹可分为9个墓室,每3个墓室又可分为一组。

M19墓碑拓片

出土遗物30余件,主要出自汉六朝墓葬,其中东汉墓葬中出土残铜镜2枚,六朝墓葬出土有陶、瓷质地罐、钵、盏、虎子、盘口壶等器物。唐宋墓葬仅出土1件素胎粉盒底。

主要出土器物

孟夹岙墓葬保存状况欠佳,同质性强,但时代跨越东汉至明清,墓葬形制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是不可忽视的研究材料。

12.杭州富阳新登古城北门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李坤

汇报人:周德奖

新登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富阳区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发掘了南门、西门、东门、小东门等遗址,新登古城遗址获评“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年8月至今,发掘北门遗址,取得重要收获。

北门遗址位置(北-南)

北门遗址(北-南)

北门遗址位于新登古城现存北城墙中部区域,北侧为城河,南接共和北路。发掘面积平方米,主要发现唐代、南宋、明代城门遗迹,出土唐代至明清时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

唐代城门位于南宋城门之下,平面为长方形,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由东西城台、中部门道、排水沟组成。城门方向为5°,东西总长17.4米。城台由夯土和外侧包砖组成。门道为单门道,宽2.4米,南北进深8.46米,门道内发现唐至北宋道路,可知城门沿用至北宋。城砖规格为长38、宽18、厚6-6.5厘米,或长35-36、宽16、厚6厘米。门道下建有排水暗沟,砖砌券顶结构,从城内延伸至城外,揭露长度15.8米,沟内宽50厘米。城台包砖基槽内、排水沟基槽内出土晚唐时期青瓷。城门两侧与夯土城墙相接,城墙呈倒“八”字形向外延伸。

唐代城门

唐代城门东城台(北-南)

南宋城门建于唐代城门之上,由城台、门道组成。方向为5°。西城台外侧包砌石块,内填土,填土内出土北宋至南宋时期瓷片。东城台已残。门道内发现砖瓦铺砌路面和排水沟,排水沟使用香糕砖砌成。门道东侧发现1块门砧石。

明代城门位于唐宋城门东北侧,发现于②层明清层下,保存较差。方向为3°。仅存的东城台东西宽3.97、南北残长2.69米,外侧为条石,内填土、砖瓦、石块等。西城台、门道已破坏无存,城门东西两侧为城墙。

明代城门(北-南)

唐代城门的发现,确定了新登古城城墙北至,结合近几年的发掘,可知新登古城唐代城墙与明清城墙范围大体一致。

北门遗址是新登古城考古发掘的又一重要发现。北门遗址唐代城门是杭州乃至浙江地区考古发现结构最完整的唐代城门之一,晚唐至明清城门保存结构较完整,沿革清晰,可与罗隐《东安镇新筑罗城记》、咸淳《临安志》等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为研究唐代以来城门城墙结构和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材料。

13.杭州净慈寺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孙媛

汇报人:郭贵诚

净慈寺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

净慈寺遗址正射图(第一期)

年4月至年5月,为配合净慈寺整体改复建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净慈寺的西南部,东临净慈寺观音殿和演法堂,由A、B两个地段组成,发掘面积达0平方米,均发现了五代至宋的建筑遗迹。出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标本余件。

最为重要的是A地段发现的以八边形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大型建筑遗迹。该遗迹规模宏大,结构清晰,保存状况较好。整体呈长方形,坐南面北,方向北偏西7°,由八边形夯土台基、天井、连廊、踏步、散水、排水沟等组成。八边形夯土台基位于天井中心,将天井分割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直角梯形。北侧设踏步,南侧与大型夯土台基相连,形成该组建筑的中轴线。天井东西两侧以廊庑合围,西侧廊庑以西发现厢房遗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根据地层和文献研究推测,该组建筑遗址与净慈寺的“应真殿”,又称五百罗汉堂,有密切的关系。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和压阑石剖面-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台基及天井-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砖砌天井及石质排水沟局部-南至北

A地段建筑遗迹-南至北

A地段自南向北倾斜的第一期天井-西至东

B地段主要由三组建筑遗迹和一处庭院构成,保留了由散水、明沟、暗沟和窨井等构成的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在庭院区域发现了开凿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圆照井遗迹。

B地段第一期-南至北

B地段第一期排水沟遗迹

B地段圆照井遗迹-南至北

本次发掘对了解净慈寺不同时期的主要建筑的特点、营造手法、规模和形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五山十刹”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14.南宋临安城定民坊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周学斌

汇报人:张文涛

南宋临安城定民坊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北部,北临平海路,西临岳王路,东距中山中路约50米,南距里仁坊巷约米。地块呈不规则“刀把状”,地势平坦,地表为建筑渣土。年9月至年6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进行考古试掘。共布设南北向探沟1条,面积平方米。通过试掘,发现北宋至明清时期砖石沟、水井、房址、塔基、道路、暗沟、灰沟、灰坑等遗迹,以南宋时期建筑遗迹为多。清理出青花瓷、青瓷、青白瓷、白釉瓷等大量不同窑口瓷器残片,较多建筑构件、金属遗物、木质遗物,亦见石制遗物。

发掘区航拍

探沟地层可分为7层,第①层为近现代扰动层,第②层为明清文化层,第③层为元代文化层,第④层为南宋中晚期文化层,第⑤层为南宋早期文化层,第⑥层为北宋文化层,第⑦层为唐五代文化层,其下为青灰色粉砂生土。探沟内文化堆积连续、演化特征明显。

本次试掘中发现的水井(J1)、塔基遗迹营造考究、规格较高。J1位于探沟东侧中部,开口于①层下,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叠压于⑥层下的井台,说明水井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后经层层加高,使用年代久远。J1⑥层下正八边形井台,直径5.45—5.55米、边长2.2米、高0.米,砌筑精良,为南宋临安城内首次发现。井内堆积可分为3层,出土大量青花瓷器、青瓷器、酱釉瓷器、铜钱、金属制品、石制品、木板等遗物。

③层下J1井台-自东北向西南

J1⑥层下-航拍

塔基位于探沟北侧中西部区域,位于第⑤层下,东西长5.68—7米,南北宽6.5—6.97米,高约0.17米,距地表2.7—2.9米,中部高,四周稍低。亦为临安城首次发现。在塔基中部*褐色垫土层下发现一处半包围结构的砖石遗迹,南北长1.12米、东西宽0.73—0.79米、深0.33米,基本位于塔基中央,应是塔基附属结构。

塔基-航拍

塔基遗迹1

塔基遗迹2

结合文献,本次发掘区应为南宋时期定民坊所在,推测揭露出的塔基、水井遗迹与坊内的“佛牙塔”、“棚心双井”有关。本次试掘为研究南宋临安城坊巷布局和建筑形制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未完待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